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怎麼辦﹖ –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每當家長看見孩子整天花不少時間在打機(電子遊戲),難免擔憂又焦急,生怕孩子會落在網絡成癮的危機中。
葉顏瑋茵博士在「當父母遇上愛打機的孩子」講座, 中分享,目前「網絡成癮」並未有獨立成為一種心理病症,而是與其他精神問題如強迫症等掛鉤。但心理學家 KW Beard 於2005年發表有關診斷網絡成癮的以下五項標準,則廣泛被接受為評估網絡成癮的指引: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之上
2. 需要更多時間使用互聯網以取得滿足感
3. 控制、減少或停止使用互聯網的努力未能成功
4. 試圖控制互聯網使用時煩躁、喜怒無常、沮喪或易怒
5. 在線上停留的時間比預期的長
明顯除了小孩或青少年,成人也會有網絡沉溺的可能,值得留意。同時家長亦需要明白這些網上活動,有時是青少年尋找成功感和社交網絡的平台,不能一刀切去加以否定。
然而,對於擔心孩子沉迷打機的家長,葉博士建議參考 Madhan Prabhakaran 減少孩子使用屏幕的六樣技巧:
1. 設定和負責
有時孩子漸漸長大,對父母所定的規矩,會予以挑戰。葉博士的兒子就曾經試過因反對父母規定家中使用屏幕的時間,而企圖離家出走。嘗試與孩子一起設定期望和目標,訂立大家覺得可以接受的規矩,來減少屏幕時間,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2. 期望和目標要實際
如孩子在屏幕上花大量時間,可首先將他們的屏幕時間減少一半,免得引起孩子過度的反感。
3. 參與
其實不少沉迷電子遊戲的孩童,內心都有不同的情緒需要,如孤單、焦慮等。如能每天花時間與孩子面對面交談,關注他們內心的需要,幫助他們學習以健康的方法調節情緒,可減少孩子依賴電子遊戲來逃避問題。
4. 收起電子產品
建議全家一齊有收起電子產品的時間,可考慮把所有手機或電子產品一起充電,待重要事情(如功課)做好才取回。
5. 家中協定無電話區或時段
不論大人或小孩,若能協定一些不用電話、電子產品的時段和場合,如家人一同用餐的時間,一方面可減少使用屏幕時間,另一方面亦可讓家人更投入有意義的活動中。
6. 戶外活動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身體健康會構成有一定的障礙,例如眼睛的損耗、肌腱的勞損、影響睡眠,甚至因缺乏運動而帶來肥胖風險。如能安排多一些戶外活動,既可以促進親子關係,綠色活動本身對家人身心靈都有益處。
網絡世界中,有無窮資訊和樂趣,也是現代人社交的重要媒介,與我們的生活難以分割。對於孩子長時間在網上,家長可先對他們的活動和目的多些了解和溝通,然後對症下藥。同時,網絡沉溺、沉迷電子遊戲,並不是青少年獨有的問題。家長在擔憂孩子沉溺網絡世界的同時,需要先檢視自己的生活模式,免得成了子女的絆腳石。「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6:12)但願不論成人或青少年,都能在網絡世界中駕馭得宜,有平衡的生活,不被轄制。
作者:編輯部
參考資料:
1.“Internet addi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Beard, K.W. (200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738688/
2.“6 tips to reduce children’s screen time”, Madhan Prabhakaran (2021) https://www.mayoclinichealthsystem.org/hometown-health/speaking-of-health/6-tips-to-reduce-childrens-screen-time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機構剛推出「不打不罵,孩子聽話」研習套裝,歡迎到活現產品網站選購。
🌷支持活現事工:
(美國)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support-us/donate/
(香港) https://presencehk.org/donate/
(加拿大) https://pqcanada.org/donate/
🌷活現籌款產品: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resources/presenceproduct-ch/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