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記者會+2.5座談會紀實 “華裔槍擊事件的省思與因應”
葉顏瑋茵博士在2月3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表演講「長者的心理創傷與療愈」,回應「華人槍擊事件:關注長者的全人健康與關懷」主題。聯邦眾議員趙美心作為特邀嘉賓,提出要加強槍支暴力預防法案,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在「華裔槍擊事件的省思與因應」座談會上,葉顏瑋茵博士發表演講「受害者親友的心靈療傷」,鼓勵華人群體直面心理健康問題,以同理心幫助受害者家庭處理創傷後遺症,塑造心理和靈命的全人健康。本次座談會在國際大使命教會舉辦,主辦機構包括:亞太家庭研究中心、活現機構、愛與衝突和睦事工、國際真愛家庭協會。
受害者親友的心靈療傷
對受害者親友的心靈療傷,活現機構總裁葉顏瑋茵博士認為,經歷各種不同的失去以及生離死別之後,我們都會哀傷、憤怒、恐懼。喪失至親,是最大的打擊,但無論是哪一種喪失,都會很痛苦。這種痛苦會有一個循環。加州接連發生的槍擊案,人們第一個反應是否定:「怎麼可能?」;接著是憤怒:「一個人不想活了,還要連帶那麼多人一起死!」;然後自責:「當初怎麼沒勸朋友不要參加那個活動?」還有其他如憂傷、鬱悶等情緒。身為社區的一分子,都為這些事件感到悲哀,我們需要彼此支持互助。
葉顏瑋茵指出,困境最能測驗人對上帝的信心以及認識。生命不是短暫的,乃是永恆的,我們需要理解上帝的生命觀。痛苦時,最需要有人聆聽和理解。有人會說:「何必那麼難過,跟逝去的親人在天堂見就好了。」那些話不但不能安慰,反而像針一樣刺傷。所以,最好跟真正能理解你的人談。隨著時間過去,情況會好轉。憂傷跟憂鬱症不同,憂傷時還可以吃飯、運動、見人。葬禮上,有時看到喪家上一分鐘還哭得很傷心,可是下一分鐘就帶著笑容跟人打招呼了。
為了逝去的親人,更要好好照顧自己,每天留出一段時間懷念逝去的親人,不需要時時刻刻悲傷。葉顏瑋茵表示,她先生從事喪葬行業,看過有人每天都去墓園悼念親人,數年如一日。其實,走出悲傷,並不代表忘記所愛的人,但需要繼續好好生活,與其他人連結。沒有處理好的傷害,長期下來必帶來嚴重的創傷反應,如恐懼、焦慮,甚至自殺及殺人的傾向。
至於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葉顏瑋茵建議,不需要老是跟對方提傷心事,可以陪他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但要讓他自己決定。不要貿然給意見,勉強人講話,而是以耐心陪伴、代禱,讓他做他喜歡的事。如果對方嚴重到不想活、想報復,則要轉介專家。心靈和心理教育聯合成為全人教育,能幫助我們靈命進深、處理壓力、管理情緒,以及維繫協和的人際關係。希望教會、社會機構、政府能夠聯手,大家一起走過悲傷。
節選自真愛家庭雜誌 第131期 (2023年06月) 「長者全人健康與關懷」文章
作者/鄭多加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