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生土長華人子女的成長與成熟(二)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上期文章提到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模範女兒Yanzie,如何面對父母的期望、美籍華裔的身份認同,以及高中生涯的挑戰。在訪問的第二部分,Yanzie將繼續談及她入讀大學之後的轉變,與父母關係的轉化,信仰如何幫助她成長與面對困難。最後寄語年輕人和父母如何互相體諒,建立和諧溫暖的關係。 家長大多渴望能推動自己的孩子追求上進,Yanzie卻強調最終能推動子女的人就只有子女本人。有些年輕人進入大學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些卻在中學階段已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父母很多時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某一部分,卻看不到在學校或與朋友相處的時候,孩子們的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Yanzie提到自己就是最佳明證,從小是乖乖女的她,總希望能滿足父母的期望,一來因為覺得要回報父母,二來她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身邊的需要,十分願意承擔。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自己的路,在一所民權中心工作,幫助低收入的亞裔和非裔群體,與當初父母對她入讀醫學院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她回想自己與父母最大的爭吵,是在到訪波士頓之後不欲申請當地的名牌大學,父母對她非常失望,弄得互不理睬。最後父母放棄了爭辯,爸爸也終於想通。她覺得這正是她提到的自發動力,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時,就可以不顧一切去追尋:「我想要的,別人無法說服或把我改變!」這就是她當時面對自己前途的態度。 不過Yanzie覺得在大學第二年,她的反叛才真正開始。當時,她心裡充滿不安,對自己華裔的身份感到困惑,時常向父母提出質詢,但同時又渴望知道更多有關父母成長的背景。最終,父母對女兒的夢想妥協了,Yanzie也多了明白和體諒父母與自己的不同。現在她回想起那段日子,覺得實在很寶貴,彼此可以溝通和了解,心也拉近了。 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她從小就跟父母上教會,但真心相信是在大學期間。當時她開始研經,信仰便慢慢影響她的生命。她覺得信仰是她人生最大的支柱,主耶穌是變幻中唯一永遠不變的,祂告訴她自己是誰,教曉她如何關懷體恤別人,如何常存忍耐,如何支援弱勢社群,甚至如何超越自己自身的環境。選科和職業跟主耶穌影響她的價值觀有著莫大的關係。 最後Yanzie寄語青少年的父母,子女的成功與否不是他們的責任,不要對自己太苛責。現實是父母能做的就只有接納和愛,鼓勵兒女追尋自己的夢想,偶爾製造機會和給予他們空間就已足夠。最重要是不去吝嗇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普通人,更能明白和體恤父母的限制。Yanzie也寄語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父母的愛,他們並不是要阻撓孩子的生活,有時只是關心過度。她也鼓勵年輕人縱使很不願意,也盡量與父母溝通,其實這比想像中容易和愉快的。 從Yanzie身上,我們看到在一個外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仍會面對不同的掙扎和挑戰,特別是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女,更會在身份認同上遇到困擾。因著愛她的父母(縱使有限制)和信仰的支持,Yanzie終能在這些掙扎中成長和蛻變,。盼望父母愛孩子的同時,能學會放下,相信孩子,讓他們翱翔。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最新影音產品 – 三代情深 MP4...
View More -
經營親密關係的心態轉化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我常常問自己,哪些人與我有親密關係? 哪些人是我想建立親密關係的? 我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家人的關係是最親密。好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固然重要,但朋友的親密度隨著時間流轉、地域距離的分隔,是會改變的,只有家人,我的內心總有一個留給他們的位置,總存在一份不變的親密感。 我明白關係的維護是要經營的,要花上時間、花上精力,但有時努力了好像仍免不了有障礙、難受的時刻。透過「活現生命規劃課程」的學習,我體會在與孩子的關係上,自己需要一些心態的轉化和成長:讓對方看見自己的脆弱,能夠分享我的不足、內心的不安甚至負面情緒。 我的女兒已大學畢業並在外州工作,平常我們有很親密的母女關係,但當她跟我提到她所遇的難處或挑戰時,有時我會情不自禁的提供很多建議,到最後她會很氣餒,覺得我在說教,而我覺得自己的好心沒有被接受,也感到十分失望。現在遇到這種情形,我學會跟女兒道歉,承認我的同理心不夠,只顧解決問題,而沒有注意到她情感上的需要。我開始明白她需要的是聆聽與支持,並非要我提供答案。因此,除非她問我的意見,否則我會委婉地問她有甚麼想法,讓她自己解決事情,相信她有能力,而不是把她當作小孩子來指導。同時我也告訴她,要是我不小心再犯時,請她提醒我要停下來,而不是生氣、埋怨我在說教,這樣子我也不會覺得受挫、受傷或不被尊重。這麽一來,我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改善了很多。當我願意向女兒坦然承認我的不足和感受,我發覺彼此多了包容與體諒,內心更感親密。 作者:林靜美 編:不少人可能認爲在其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懦弱的表現,特別在子女面前更應保持尊嚴,以免不被尊重。在靜美姊妹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原來向對方坦誠表達自己的脆弱或分享自己的不足、不安或負面情緒時,其實可以把彼此關係拉得更近、更親密。哥林多後書12章9節説:「『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願你我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上即使有軟弱,都能在主的恩典中,經歷到基督轉化我們的能力,讓我們與所愛的人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乃「活現生命規劃」證書課程學員,文章內容是她在學習時的反思。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承蒙作者允許,載於本網站。)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View More -
同讀一本書:加強親子連結的平台 -「同讀一本書」系列
無可置疑,疫情影響了我們和家人朋友的關係;特別對於年輕一代,所受到的影響就更大,甚至叫他們難以掌握怎樣才可以在疫情下做到健康交往。在2021年,活現和RE:NEW就疫情如何影響美國華人教會的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發現疫情期間,青少年和父母因有更多時間一起待在家裡,彼此的距離也比以前拉近;但也有不少青少年和父母多了磨擦和爭拗因而不知所措。 對於渴望和青少年或成年子女有更深入溝通的父母,或是想和父母有更好關係的青少年,活現和RE:NEW希望能提供資源,幫助這些家庭花時間去了解彼此的觀點。很高興能跟大家介紹我們最新的部落格:「心連心:你讀,我也讀」 (Heart to Heart: U Read, I Read),藉此鼓勵父母和子女同讀一本書,然後討論彼此的想法和意見。 在這個新的部落格,有基督徒青少年事工領袖推介一些父母和青少年或成年子女能一起讀的書籍,提供一個平台讓雙方一起探討信仰和生命的議題,使大家的關係更密切。我們所介紹的書籍,將涵蓋不同年齡層子女的程度和需要,由初中到成年都有, 以配合不同家長的需求。我們也會有個人見證分享,讓大家看到如何藉着同讀一本書,體會和促成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 與子女建立關係,是不受年齡限制的;所以無論你的子女屬那一個年齡層,希望你們能因同讀一本書而有所裨益,並深入探討一些影響兩代人的議題。求主使用這個部落格,在你們和子女身上動工,在家庭中建立更親密的跨代關係。 作者:Elizabeth Hughes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
View More -
土生土長華人子女的成長與成熟(一)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在北美,華人父母眼中的所謂完美子女,相信不外乎擁有幾個條件:讀書成績理想、在家幫忙家務、在校活躍參與、與同輩相處融洽、對長輩恭敬有禮、做事盡責、愛護家人。當父母努力教養子女,栽培他們懂事優秀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俗稱ABC的土生土長華人子女怎樣看自己的身分認同、與父母的關係、在學校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Yanzie今年二十歲出頭,剛出來社會工作。她是第二代華裔移民,家裡排行最大,有兩妹一弟。她乖巧長進,相信是華人父母眼中的模範女兒。我們與Yanzie進行了一次訪談,了解她如何面對高中生涯,探討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又如何影響她的自我形象和情緒健康。 Yanzie形容自己性格內向,但在中學階段時,為了討好別人也偶爾表現主動。比她小一歲同校的妹妹性格剛好相反,外向活躍,皮膚白晢,擁有美人胚子,在校很受同學歡迎,在這樣的比較下,Yanzie內心產生了不安全感。雖然媽媽並沒有將姊妹二人的外貌作比較,更因Yanzie努力讀書、聽話乖巧特別疼她,但也同時為她增添不少壓力,令她不想辜負父母期望,特別是爸爸希望她入讀醫學院的願望。 Yanzie表示父母對她內心缺乏安全感完全不知情,覺得他們關心時沒有問對的問題,父母雖疼愛她,一般關心的只是她的學業、做了什麼、學了什麼,卻忽略她的感受,少有問「今天心情如何?你還可以嗎?」在家裡Yanzie感覺缺乏情緒上的支援。至於同輩方面,她表示中學生心智始終未夠成熟,能真正明白她的朋友寥寥無幾。她體會中學生涯中是會有孤單感的,每個中學生或多或少總有寂寞、沒人明白的時候。 當問到她對於個人身處的地理環境對自己的成長是否重要,她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對個人興趣發展、社交圈子、世界觀、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偏見等等都帶來影響,例如自己是居住於南加州的華裔,很容易給人印象是生於富裕家庭、勤奮、名列前茅等。在中學階段這影響尤其大,因為青少年較渴望被認同和接納,當中卻形成了無形的壓力。 回想自己的中學階段,Yanzie表示高競爭的學習環境阻礙了她個人成長和發展,她的朋輩都在爭取好成績、積極參與運動、音樂等活動,目的只為了爭取長春籐大學的入場券。她感覺沒有人在中學階段有時間空間去尋找自己,這樣的渴求好像並不存在。不過,也不是絕望的,因為這階段終會過去,而大學生活將截然不同。她對中學生的勉勵是不要認定目前所經歷的會帶進大學,因為當環境轉變,所有事情也不再一樣,大學生將有更多空間尋找和發展新的自己。她也鼓勵中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妨找父母傾訴,縱然他們未必一定明白理解,但嘗試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因父母都是想盡全力去了解和關心子女的。對於作為父母的,Yanzie認為懂得放手最為重要,逐漸讓青少年孩子自己作決定,只在孩子真的有需要時才出手幫忙,這樣可令他們覺得被尊重和被接納。 雖然Yanzie提到她入讀大學之後帶來正面的轉變,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下一期她會分享如何面對轉學系、父母期望和信仰的挑戰。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最新影音產品 – 三代情深 MP4...
View More -
父母心禱告系列 – 為青少年子女祈禱
今日年輕一代,對人生擁有很不同的期望和價值觀,要面對世界、社會的要求和壓力,充滿挑戰。作父母的面對養育兒女,有時也感覺十分無力,這是活現開始父母心禱告事工的原因。 在這育養孩子的旅程中,讓我們仰望那位牧養我們一生直到天家的主,帶領我們擔負父母角色的人生 (創 48:15; 詩23; 啟7:15-17)。
View More -
B1 家長與青少年工作者的健康對話系列-青少年工作者篇
青少年/上大學子女的父母
青少年工作者/牧師
青少年工作者篇 HDE- 103WA 英語教授 + 英語字幕及學習手册 該課程包括可下載的學習指南,30+分鐘的視頻 (5個講座),討論問題,複習測驗,並在課程完成時提供結業證書。可使用於手機,PC和蘋果電腦。還提供網上教師協助服務,以幫助回答課程問題。 課程簡介: 探討典型亞裔美人家庭的獨特性和傳統互動以及核心價值,以加強家長與青少年工作者之間的夥伴關係。 使用討論問題和個案研究來幫助青少年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建立健康對話並溝通事工期望。 釐清青少年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彼此的角色,並幫助青少年家長確定並建立健康的關係界限。 可以作為青少年父母的基礎培訓課程。 自主式課程進度, 24/7使用,30天內完成 請注意: 本課的先修課程為父母與青少年的健康對話( 父母篇)或 家長與青少年工作者的健康對話 (青少年工作者篇)...
View More -
B2 家長與青少年的健康對話系列-青少年篇
青少年篇 HDE-102WY 英語教授 + 英語字幕及學習手册 該課程包括可下載的學習指南,30+分鐘的視頻 (5個講座),討論問題,複習測驗,並在課程完成時提供結業證書。可使用於手機,PC和蘋果電腦。還提供網上教師協助服務,以幫助回答課程問題。 課程簡介: 探討典型亞裔美人家庭的獨特性和傳統互動以及核心價值,以加強家長與青少年工作者之間的夥伴關係。 使用討論問題和個案研究來幫助青少年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建立健康對話並溝通事工期望。 釐清青少年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彼此的角色,並幫助青少年工作者確定並建立健康的關係界限。 提供青少年工作者與青少年家長溝通時的技巧與方法。 可以用來預備青少年工作者的基礎培訓課程。 自主式課程進度, 24/7使用,30天內完成
View More -
愛的言語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感恩節將到,又是安排感恩節活動或聚餐的時候,這兩年因著疫情,感恩節的氣氛確實遜色不少,至少外遊計劃或大型聚會可免則免。不過感恩節的意義在於向愛的人表達謝意,做什麼並不重要。 表達感恩之情的方法很多,不同人希望收到的禮物也不一樣,有些人簡單如一句窩心的說話便已足夠。多年前在一個講座上,學會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不同愛的言語。愛的言語就是一個人喜歡被愛的方式,有人喜歡收禮物;有人喜歡聽讚美詞;有人喜歡多陪伴;有人喜歡多擁抱;有人喜歡被服侍。 當時上完課,才毅然發現大女兒的愛語是「禮物」,無論什麼環境、情況,總喜歡收禮物,大小不拘,小禮物總讓能她樂上半天。至於大兒子,我猜他愛得到「肯定的說話」,如稱讚得宜,他會很有動力完成該做的事。小女兒當時太小,還未懂說話,別人抱她,她就非常滿足,總覺得她愛「親密的接觸」。現在她已九歲,仍然喜歡親親抱抱,可說是三歲定八十。 至於我,還以為自己喜歡甜言蜜語,愛語會是別人說話上的肯定,但其實我也喜歡另一半的陪伴。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忙亂時若有伴侶在旁,就能滿足、安全。我喜歡冒險,很喜歡品嚐新食物、嘗試新玩意、學習新知識,卻害怕獨自面對,刺激中常帶點驚恐,有人陪伴會感覺安全和踏實。 感謝主耶穌常在我心裡,成為永遠陪伴我這膽怯人的心靈朋友。主耶穌說過:「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 我有主,但也不能忽略自身對愛語的需要。 我們每人期待愛語都不同,家中的小孩、伴侶、父母各人的需要也不一樣,只要對症下藥,必能增進彼此關係,增添不少溫馨樂趣!就在這個感恩節發掘身邊人愛的言語,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謝意,相信他們更能深刻感受你的愛和感恩! 此刻,你體會自己的愛語又是什麼?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View More -
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神所造的每個人都很獨特,我家兩個孩子的個性便是截然不同的。小女兒常常滔滔不絕,開心與否都寫在臉上。大女兒較内斂,不善表達。但無論個性如何,孩子跟成年人同樣需要被了解。我常問自己:我怎能多了解我的孩子呢?參加了葉顔瑋茵博士的親職講座之後,讓我更掌握了解孩子内心需要的方法和步驟。(在葉博士與匯點教會合製的短片「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中,也簡單扼要把這些方法列舉出來,邀請您花數分鐘來看。) 1. 先處理心情 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有不當行爲時,往往先以打罵的方式來處理。葉博士鼓勵父母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心情。若孩子情緒激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先平靜下來,那我才能聽到你所説的,因爲我很想幫你。」父母也可提供方法讓孩子稍為休息。 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的小女兒偶爾會大發脾氣。以前我不是情緒被她牽動,就是不知所措。現在我學會先給她平靜的空間,待她(和我自己)心情平復後再談,發現效果明顯更好。 2. 找出、認同並適當回應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核心需要 家長可以使用靈活的提問來找出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感受和想達到的目標。提問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和姿態,慢慢引導,不要發怒,免得孩子因爲害怕而不肯表達。和你我一樣,孩子需要覺得被愛、被接納。當找到孩子内心的需求時,父母表達認同和作出適當回應十分重要。這認同是指認同孩子的核心需要,而不是認同他們的不當行爲。 這一點對我的大女兒很管用,當我嘗試抱著接納的態度多問她一些開放式問題時,發覺她開始主動分享她生活的點滴和内心的想法。過去每當她要去見醫生,之前總是花很長時間在洗手間,這十分觸動我的神經。有一次跟她談心時才明白她是因爲害怕而想逃避。之後,每逢看醫生前,我會告訴她我明白她的懼怕,承諾會陪伴,且跟她一起禱告;久而久之,她再不逃避了。 3. 處理不當行為 當處理孩子的内心需要之後,家長可引導孩子了解原來不當行爲並不能滿足他們真正的需求。此外,要減少不當行爲的發生,防患於未然,家長可與孩子預先商討,訂立界綫,並提供一些選擇。 誠然,要了解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感謝神,透過這些實用的方法,我跟女兒們的關係拉近了。「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但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帶著神的愛去愛孩子,並聽得懂他們内心的聲音。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View More -
A1 父母與青少年的健康對話系列-父母篇
青少年/上大學子女的父母
青少年工作者/牧師
父母篇 (中文字幕) HDE-101WA/HDE-101WA-C 英語教授 + 中文字幕 + 中文學習手册 該課程包括可下載的學習指南,70+分鐘的視頻 (7個講座),討論問題,複習測驗,並在課程完成時提供結業證書。可使用於手機,PC和蘋果電腦。還提供網上教師協助服務,以幫助回答課程問題。 課程簡介: 介紹造成溝通困難的6個原因 提供父母方法加強與青少年子女的溝通 使用實例分析當今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並其可能造成的溝通衝突 澄清青少年和父母的角色和責任 可用為青少年親子教育教材 自主式課程進度, 24/7使用,30天內完成 父母篇(英語)...
View More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