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不到孩子欣賞的母親,怎麼辦? (粵語)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得不到孩子欣賞的母親,怎麼辦? (粵語) 媽媽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和家庭,有時孩子情緒襲來,向媽媽發脾氣,媽媽無辜中槍,很是傷心難過。 媽媽整個人都撲在家庭上,甚至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娛樂和愛好,自己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和欣賞,那麼得不到欣賞的媽媽該怎麼辦呢? 葉博士提醒媽媽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著手: 1、先學會照顧和珍惜自己, 2、建立健康的親子界線, 3、學習聆聽,反映自己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心意 🌷特別鳴謝滙點教會提供影片.
View More -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怎麼辦﹖ –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每當家長看見孩子整天花不少時間在打機(電子遊戲),難免擔憂又焦急,生怕孩子會落在網絡成癮的危機中。 葉顏瑋茵博士在「當父母遇上愛打機的孩子」講座, 中分享,目前「網絡成癮」並未有獨立成為一種心理病症,而是與其他精神問題如強迫症等掛鉤。但心理學家 KW Beard 於2005年發表有關診斷網絡成癮的以下五項標準,則廣泛被接受為評估網絡成癮的指引: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之上 2. 需要更多時間使用互聯網以取得滿足感 3. 控制、減少或停止使用互聯網的努力未能成功 4. 試圖控制互聯網使用時煩躁、喜怒無常、沮喪或易怒 5. 在線上停留的時間比預期的長 明顯除了小孩或青少年,成人也會有網絡沉溺的可能,值得留意。同時家長亦需要明白這些網上活動,有時是青少年尋找成功感和社交網絡的平台,不能一刀切去加以否定。 然而,對於擔心孩子沉迷打機的家長,葉博士建議參考 Madhan...
View More -
如何培養積極、有創造力和獨立的孩子 –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父母一般都知道電子屏幕對年幼子女帶來不良影響,常常渴望知道如何用更健康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父母忙碌,有時真不懂如何鼓勵孩子玩耍和成長。 自己身為全職媽媽,也一直在這問題上掙扎,並盡力尋求方法來鼓勵孩子玩得獨立、積極和有創意。 以下是我領略到的一些實用技巧: 一、鼓勵孩子外出走走 孩子們需要新鮮空氣和運動來保持健康。 無論任何天氣或季節,只要在戶外,他們便學到很多關於上帝的創造:「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 1:20) 有時女兒們太享受在室內玩耍,缺乏外出的動力。但我發現只要有我或丈夫的陪伴,她們外出時就會變得很興奮。我們會穿梭不同地方,有時去遊樂場、有時去海灘、有時去附近的公園,甚至只是家裡的後園。我們也會在附近尋找遠足徑,與孩子在大自然中漫步。偶爾,我會給女孩們安排大自然尋寶遊戲,比如讓她們指出看到的大小植物或動物,或者在大自然中尋找一些她們想要知道的新事物。 我們也鼓勵孩子嘗試新的戶外活動,如騎自行車、輪滑、登山、游泳等。 希望能在她們年幼時灌輸對運動的熱愛,盡早建立健康好動的習慣。 二、啟發創意 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因此為祂的榮耀,上帝也賜給我們可以創造的特性。 我往往為女兒們準備不同的美勞材料,讓她們在家無聊時可隨意製作。 我不會花錢購買特別的勞作包,而是選購可用於不同創作的基本美勞用具(例如:蠟筆、剪刀、膠水、油彩、顏色紙等)。 我們喜歡隨意創作,在家裡找到任何東西都會拿來創作。 我們會將舊的麥片盒變成汽車,供女兒的玩偶或毛公仔使用;或將舊的紙箱連在一起,製成娃娃屋或迷宮。我們也試過用衛生紙卷、雞蛋盒或隨便找到的,將這些普通的東西改造成美麗和有用的物品。 就像其他孩子一樣,我的女兒們也喜歡在電子屏幕上看節目和玩遊戲,但我不會馬上滿足她們的要求,反而指出上帝造人,讓我們擁有無窮的創意,鼓勵她們嘗試利用這種創意去打發覺得無聊的時間。 ...
View More -
幼兒過早使用電子屏幕的危機 –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到電玩或網絡成癮對子女的健康影響,可是大多數家長沒想到,孩子對電玩的沉溺和學習缺乏專注的毛病,可能是由於家長過早使用電子媒體作教育或伴陪工具而引起的一些後遺症。目前專家研究發現,過早讓幼兒使用電子屏幕,將使幼童大腦過度被刺激,造成日後學習和溝通上注專力不足的問題,後果十分嚴重。美國小兒科醫師協會 (2016),已呼籲家長----除了視像通話以外,不應讓十八個月以下的小孩,看電視或使用電子屏幕。 目前研究的結果指出,早期成長環境對小孩大腦的發展,有莫大的關係,特別是頭三年的成長,會影響我們一生。 (The Urban Child Institute, 2016; Ngala, 2016)。 1. 嬰兒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約330- 400克,三歲時的重量達1100-1200克,5歲時則發展到成人大腦的95%。 2. 孩子出生時,擁有人生中最多數量的腦細胞(一千億的神經元)。當孩子接觸到新的體驗時,通過觸摸、嗅覺、視覺和聽覺感官,腦細胞快速地互相連接,因為重複地體驗,使突觸(細胞之間連接的地方)變得更強和更好。 3. 雖然大腦到25歲才到達成熟,孩子的頭三年,大腦裡有的突觸比成年人多達兩倍,它容易受外來的影響,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的時期。 4. 語言學習是最好的例子,孩子兩歲的時候語言發展特別快,而早年在環境中接觸的聲音和腔調,可以持續一生。...
View More -
《行在水面上》書評 – 「同讀一本書」系列
編者按:ㄍ行在水面上》是我們活現RE:NEW青少年事工「同讀一本書」部落格所選的第一本書,挑戰父母和年輕人如彼得一樣,踏出信心的一步。不論長幼,不論職業或文化背景,神時時刻刻都呼召我們在生命中全然信靠祂。我們希望當家長和年輕人一起閱讀和討論思想問題時,能彼此挑戰和鼓勵,更勇於為基督而活。 書評:ㄍ行在水面上》作者:奥伯格 書評作者:Ed Lu 奥伯格(John Ortberg) 曾任美國加州門羅帕克 (Menlo Park)長老會主任牧師,他廣為大家熟悉的著作包括《耶穌如何改變世界》、《一場遊戲一場空?》和《十個改變生命的屬靈操練》。 奥伯格牧師藉着彼得在水面上走這奇蹟(太14:25-32),挑戰信徒學效彼得當時的勇氣,留心叫我們疑慮的因素,好讓我們能發現在耶穌基督裡的全然安穩。本書的英文書名直譯為《如果你想在水面上行走,就得踏出船身》,正好提醒基督徒當全心信靠基督。恐懼有時難免,但我們可以定睛於神的帶領,予以克服。要在水面上行走的人,必須學習等候主,小心翼翼踏出每一小步。在面對極大的風浪時,當我們明白能從中經歷神的大能,那份喜樂和釋放,實在令生命為之一振。而這一切都在於:彼得... 開始在水面上走。其實你也可以! 在你心裡,神是否已賜下一些恩賜和召命?你有否夢想能改變他人的生命?你曾否想過即使有巨石堵路,也有辦法衝破障礙?是甚麼阻擋你踏出船身、離開洞穴,跳出你的安樂窩,向那未被發現的潛能跨出第一步? 以我自己為例,19歲時從東南亞移民到這片「自由的土地」,我的生命要重新出發,其間不無動搖信心的風浪。我們可以選擇像摩西派去窺探應許之地的十個探子,灰心喪膽回來;還是像約書亞和迦勒,深信神比所看到的巨人更大、更有能力。踏出第一步,讓基督與你同行,讓原來的「我」,變成「我們」,因為主是信實的,必成全在你們心裏所動的善工(腓1:6)。 《行在水面上》是一本好書,對不同人生季節的讀者,都能為他們打氣,燃點熱情,再創高峰。當父母、教練、導師和他們的年輕人一起回應耶穌「踏出船身」的邀請時,精彩的探險旅程正迎著你們。 思想問題: 1. 我們如何從雅比斯的禱告(代上4:10) 學到尋求神的預備和供應, 好叫我們能更勇敢服事神?(第三章) 2....
View More -
「不打不罵,孩子聽話」的八個秘訣(二)-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葉顔瑋茵博士在「不打不罵,孩子聽話」講座中教養兒女的前四個秘訣,讓我感悟到:管教孩子需要「花時間」、「用愛心」。如果你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時常「叫不動、毛病多、喜歡消費、一學習就暴躁」,渴想他們能「聽話、乖巧、陽光、積極向上」,盼望葉博士餘下的四個秘訣能幫到你。 秘訣五「即時的管教」: 為了抓住時機,有時我們得放下手頭的事情,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次即時的管教往往事半功倍,可讓孩子印象深刻。 秘訣六「設定適當的目標」: 家長可以幫孩子定目標,但不能過多。更重要是不管孩子能否實現目標,對孩子的愛始終如一,不因孩子的成就而變化。 秘訣七「發展內在積極動力」: 避免物質獎勵,嘗試啟發孩子培養自發的動力,並肯定他們所有的努力。 秘訣八「培養和保守純正的心思」: 假如家長言行一致、不虛假、不急功近利,間接可鼓勵孩子以單純的動機去學習和努力。 葉博士反覆強調 「家長的愛心」:看自己的心情管教孩子往往是無效的,我們需要用溫柔有愛的行動代替粗暴的言語,用平靜的引導代替刺激的責備、教訓、甚至懲罰。現在很流行真人秀綜藝節目,其實每個家庭都有一檔自己的「真人秀」, 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就是高清攝像機,不斷在真實記錄著家庭的影音資料,那些兒時的畫面總是可以拿出來重播。家長若是能夠「花時間」、「用愛心」來實踐葉博士介紹的八個秘訣,我想孩子們都能「聽話、乖巧、陽光、積極向上」。當家長先用心,孩子會更省心;當家長好學時,孩子會更勤奮;當家長懂得好好説話,孩子會更聽話。 聖經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箴4:23),當我們願意花時間養育自己的心,以愛和尊重來引導孩子,就是讓孩子聽話的最大秘訣了。 作者:石曉霖 *如欲觀看葉博士「不打不罵,孩子聽話」講座中的精彩片段,請瀏覽: 「要不要給孩子物質鼓勵」視頻 「該不該讓孩子洗碗」視頻...
View More -
「不打不罵,孩子聽話」的八個秘訣(一)-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結婚快兩年了,我和先生還是沒有做好要孩子的心理準備。我們總覺得養育孩子太難,怕自己做不了好父母。葉顏瑋茵博士在「不打不罵,孩子聽話」講座中分享的八個秘訣幫助我建立了一點信心:只要願意「花時間」、「用愛心」來實踐這些秘訣,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好爸爸好媽媽。 秘訣一「發展正面的自我」: 父母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因為「被父母所接納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特別是對天性害羞的孩子,要給予他們額外的關注和耐心,給他們更多時間去適應新的人、事、物,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秘訣二「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自處和自我定位,尤其是當孩子有不良習慣時,家長可以與孩子設定「暗號」,幫孩子慢慢調節、一天天改善,逐漸地深入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秘訣三「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成就」: 我們華人家長要刻意學會記錄和肯定孩子的成就,並以創意的方法,如紙卡、資料夾、公告欄、乖寶寶手冊、家庭週報......一點一滴建立一個家人喜歡的成就記錄。 秘訣四「建設性的溝通」: 家長們要明白: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和摸索的過程,需要多走一里路和孩子一同反省。父母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中孩子或許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 這一點令我想起一個兒時經歷。我弟弟上幼兒園的時候,被班裡的小朋友教唆去小商店偷東西,後來媽媽發現了「贓物」,卻沒有馬上責怪弟弟,而是花時間耐心問到底怎麼回事兒。原來弟弟偷了東西是想拿回家送姐姐當禮物,我心裡非常感動但也知道這樣做不對。第二天我們陪著弟弟去小商店跟人家賠禮道歉,店主也大度地原諒了弟弟。二十年過去了,這件事情我仍然印象深刻,我很感謝媽媽當時花時間正確地處理了這件事情、保護了弟弟的自尊心。 聖經的歌羅西書提到:「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傷了他們的志氣」,就是在強調滋養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性。其實大多數孩子最想要的很簡單,不是物質的獎勵,不是人前的表揚,只是希望父母「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對自己有最基本的尊重、信任和一點點理解。我們可以不再用論斷的話語傷害孩子的志氣,而是效法主耶穌基督,給予盼望和愛。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探討葉博士餘下的四個秘訣。 作者:石曉霖 (如欲觀看葉顏瑋茵博士「不打不罵,孩子聽話」講座中的精彩片段,請瀏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HC3RHRzRI。活現機構將會推出「不打不罵,孩子聽話」講座系列套裝,詳情請留意活現網站。)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View More -
衝破跨代關係的屏障 – 「心連心:愛教會」系列
每一代的人都生於和成長在不同的環境下,因此,屬於不同年代的人,在人生期望和態度上,是不一樣的。這些差異,在一個緊密的關係裡,如工作與家庭,都會帶來矛盾。如果再加上文化的差異,表達的不同,有時甚至會令關係受損。這些都是不難理解的事實,但要拆解,卻很需要同理心、智慧和技巧。 在「活現」服侍超過十年的日子裡,我見證到很多事工,離不開青少年的生命成長、也自然不能與跨代關係問題分割。這不是一個單打獨鬥可以解決的議題,因此結合教會事工和家長的力量,十分重要。近年「活現」推出的「健康對話」系列,也是以這結合的概念來幫助年輕人,讓中年的父母、年輕的青年事工導師、及正值成長的青少年子女,透過更多互相明白而改善溝通、彼此諒解而建立關係。從教會和用者的回饋,我們看見神在人生命中一點一滴的工作。以下是 Jenny 姊妹(奇諾市生命靈糧堂青少年事工負責人)有關這課程的分享﹕ 我們教會用了「健康對話」系列的兩個課程–給青年事工者和給家長的,大家都覺得課程很好很實用,總括來說,我們感受到幾方面的好處﹕ 1. 每一條視頻很短,只有二十到三十分鐘,可隨自己的步伐來學習,沒有壓力。 2. 兼顧東西文化差異,讓大家明白各自不同的背景,鬆開了不少溝通的障礙。 3. 鼓勵互動﹕在這學習之後,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我們二十多歲的青年事工者很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是家長與青少年的橋樑,願意主動與家長聯繫和合作,結果發現效果比他們想像更好。家長也透過彼此分享運用溝通技巧的見 證,互相鼓勵,更能拿捏跨代相處的技巧。 與子女的對話中,曾經試過被誤解而鬧得不愉快嗎﹖對於孩子們的一些堅持、生活作息和花時間的模式,你會摸不著頭腦嗎﹖他們的話,曾使你傷心難過嗎﹖努力去愛,卻仍有阻隔﹖假如這些問題多少代表著你的心聲,其實你並不孤單,跨代間的溝通總會遇到不通的時刻,但不用灰心,只要擁有開放的心靈,願意聆聽、願意學習,總可找到關係建立甚至修補的契機,我們也深盼活現「健康對話」系列能帶來一點衝破跨代關係屏障的希望和啟發。 作者:馬王藹麗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View More -
學習聆聽:父親和兒子一同閱讀的故事 -「同讀一本書」系列
曾否嘗試和你的青少年孩子一同閱讀?你是否發現孩子原來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甚至和你的大不相同?和孩子一同閱讀時,對於你和孩子的關係有甚麼俾益,或是經歷到甚麼挑戰? 程國儀牧師從兒子初中時就已和他一同閱讀,但彼此的關係建立其實更早已開始。起初程牧師留意到兒子下課回家,對他的提問只會簡短回應,但當兒子和媽媽相處時或就寢前,他會跟媽媽講述更多一天裡的事情。程牧師思考箇中原因,意識到自己應更多與兒子相處。程牧師記得成長中影響他最深的人,正是那些與他相處時間最多的,於是他決定要多花時間與兒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足球。 程牧師除了讓兒子參加本地一支足球隊外,自己在隊中也當上數年義工,藉着開車送兒子去練習和參加比賽的路上,他和兒子多了交談。他發現兒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單單跟從父親的見解,他留意到兒子在少年時期開始變得更獨立,對於不同議題、不同訊息,會嘗試分析,衡量好壞,歸結出自己的看法。儘管很多父母視之為反叛期,程牧師卻認為這是過渡到成年、學習自己做決定的必經階段,而父母在這階段更不宜說教。 程牧師知道兒子喜歡看書,就建議和兒子同讀一本書,然後在每星期六的早餐時間一起討論,每次一章。在這段時間,程牧師會盡量聆聽兒子的見解,也會在兒子不能認同作者的觀點時作出提問,並鼓勵兒子解釋他從作者那裡所學到的。 為了能間接教導兒子,程牧師在挑選讀物時,都會找自己能認同作者價值觀的書籍,那就避免了和兒子爭辯或産生磨擦。不過,他會鼓勵兒子與作者「辯論」,問他會怎樣與作者對話,甚至問他如果作者是他的老師或是權威人士時,他會怎樣應對。這些問題營造討論的氛圍,也讓程牧師有機會留意和聽取兒子的觀點。 此外,程牧師也特別注意不讓整個談話以爭拗作結。如果他不贊同兒子的觀點,他會簡單地說「這很有趣」、「讓我想想」或「就你的想法你會怎樣做?」在這種情況下,他鼓勵父母只要聽,不要急於回應,或因孩子所說的話過份緊張。父母只要保持鎮定,用些時間真正觀察孩子的行為,不難發現青年人很多時只是有一些想法,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尤其是如果他們和家人關係密切的話,大部分孩子一般都不會偏離父母的教導。 總而言之,程牧師認為和兒子一同讀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建立了彼此的友誼。兒子知道父親既不教條式也不使用強權,亦不會不可理喻,他也明白自己無論有甚麼想法,都可以和父親分享。程牧師希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做父母的能學習放手;不管孩子年紀多大,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如果父母願意稍為放手,學習聆聽,花些時間給予孩子一對一的關注,這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成熟,到他們長大成人時,將有足夠的準備作出明智的生活抉擇,也會願意和父母保持彼此尊重的關係。 作者: Elizabeth Hughes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系列感興趣: 從疫情和不同的社會、政治問題中,我們看見了社會和關係中的互不信任、分離甚至敵意。這是需要醫治和重新連結的時刻!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心連心:連結追求成長」系列。...
View More -
自家教育信心之旅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編: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網課的實行和活動的減少,父母在家兼任爸媽老師的需要明顯大增。有些家庭也乾脆轉為自家教學,除了減低孩子在校染疫的風險,也能避免孩子因疫情的限制而令學習受到障礙和虧損。自家教學可行嗎﹖有何苦與樂呢﹖願您從 Stephane 的分享可以得到啟發(註﹕Stephane 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已完成大學階段)。 我在1998年第一次從愛家福音電臺聽到有關自家教育的信息,但我對這另類的學習模式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不大可能實現。神卻奇妙地呼召我以自家教育來培育我的兩個兒子,成為一個全職媽媽老師。經過三年的掙扎、不斷的禱告靈修和讀經的印證下,在2002年憑著信,抓緊主的應許,踏上了自家教育的信心之旅。 自家教育是廿四小時近距離的接觸,母親是孩子模仿學習的首要對象,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品德和情緒上的成長。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他們知道父母是否言行一致,因此我必須常常自我警惕和鞭策。惹了孩子們的氣,我們會坦然承認過錯,向他們道歉,讓他們了解父母並非完美,主耶穌才是我們應該學效的對象。 在塑造孩子的屬靈品格上,其中重要一環是為孩子定立行為界線,讓他們清楚對錯。我們從小不允許孩子看R級的電影,和色情書刊,以免他們被一些不良的資訊和畫像所毒害。還記得老大十五歲時,他的朋友邀約他去看電影,當我們把他送到戲院門口,車子正要離開時,他卻追上來說:「不看了,是R級的。」那一刻我心裏充滿感恩,孩子能分辨好壞,不屈服於同儕壓力。所以聖經提醒作父母的:「我﹝神)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神的話帶著應許和能力,能幫助孩子抵抗不良的引誘和同儕的壓力,讓孩子們在神的話語上扎根,他們到老也不偏離。 在實踐家教時,不單在靈性品格上為孩子們立穩根基,還在生活上教導他們獨立自學。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孩子們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完成一天的課程,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例如我家老大喜歡研究電腦,他會自己尋找資料,解決程式上的難題。他對烹飪還頗具心得,閒來他跑進廚房一展身手,常常帶給我們無限驚喜。當他前往紐約讀大學時,日常三餐也難不到他了。孩子們能獨立發掘自己潛能,自我鑽研,這明顯都是自家教育的成果。 很多人會質疑自家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這也是我常被問及的話題。實際上我的兒子常有機會與教會內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一同學習,我們也參加了『家教互助團體』,每月至少有兩次與其他自家教育的家庭聚會或在公園裏聚餐,其餘課外活動也有助擴闊孩子們的社交圈子。正如詩篇127:1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神透過自家教育的旅程去操練我的信心,擴張我的屬靈視野,使我們一家學習更深經歷祂的信實。今天我們的孩子成為何等樣的人,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作者:Stephane Tran 原文刊登於《活現家庭雜誌》2012 五月第四期。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View More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