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文化宣教、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 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神所造的每個人都很獨特,我家兩個孩子的個性便是截然不同的。小女兒常常滔滔不絕,開心與否都寫在臉上。大女兒較内斂,不善表達。但無論個性如何,孩子跟成年人同樣需要被了解。我常問自己:我怎能多了解我的孩子呢?參加了葉顔瑋茵博士的親職講座之後,讓我更掌握了解孩子内心需要的方法和步驟。(在葉博士與匯點教會合製的短片「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中,也簡單扼要把這些方法列舉出來,邀請您花數分鐘來看。)   1.  先處理心情 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有不當行爲時,往往先以打罵的方式來處理。葉博士鼓勵父母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心情。若孩子情緒激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先平靜下來,那我才能聽到你所説的,因爲我很想幫你。」父母也可提供方法讓孩子稍為休息。 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的小女兒偶爾會大發脾氣。以前我不是情緒被她牽動,就是不知所措。現在我學會先給她平靜的空間,待她(和我自己)心情平復後再談,發現效果明顯更好。   2.  找出、認同並適當回應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核心需要 家長可以使用靈活的提問來找出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感受和想達到的目標。提問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和姿態,慢慢引導,不要發怒,免得孩子因爲害怕而不肯表達。和你我一樣,孩子需要覺得被愛、被接納。當找到孩子内心的需求時,父母表達認同和作出適當回應十分重要。這認同是指認同孩子的核心需要,而不是認同他們的不當行爲。 這一點對我的大女兒很管用,當我嘗試抱著接納的態度多問她一些開放式問題時,發覺她開始主動分享她生活的點滴和内心的想法。過去每當她要去見醫生,之前總是花很長時間在洗手間,這十分觸動我的神經。有一次跟她談心時才明白她是因爲害怕而想逃避。之後,每逢看醫生前,我會告訴她我明白她的懼怕,承諾會陪伴,且跟她一起禱告;久而久之,她再不逃避了。   3.  處理不當行為 當處理孩子的内心需要之後,家長可引導孩子了解原來不當行爲並不能滿足他們真正的需求。此外,要減少不當行爲的發生,防患於未然,家長可與孩子預先商討,訂立界綫,並提供一些選擇。 誠然,要了解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感謝神,透過這些實用的方法,我跟女兒們的關係拉近了。「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但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帶著神的愛去愛孩子,並聽得懂他們内心的聲音。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View More
  • 當我說我是你父親時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當兒子小的時候,有一段日子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建立父子的關係。有時看得太重,有時看得太輕。看得太重會執著,便多有苦惱而沒有喜樂,生命變成為沉重的包袱,失去了平衡;看得太輕就變得沒有承擔。兒子是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何溝通是一個挑戰。很多時候會變成強烈溝通, 即「吵架」。 從失敗的經歷,我終於覺醒了,通過尋夢活動、積極聆聽,來和他建立關係、建立人生的方向和價值觀……。他喜歡飛機和攝影,很多時候我們在洛杉磯機場(LAX)附近一起度過幾個小時,等待A380的降落;有一次我們更足足待了16個小時,睡在街上等待歷史時刻的來臨,就是太空梭退役返回LAX;多次午夜在漆黑的山頂拍攝星空的照片;開車4小時,等待了8小時,見證歷史悠久的酒店,在爆炸和群眾的倒數聲中倒下來的畫面……。通過許多尋夢探險之旅,建立了我和他生命史上特有的里程碑,而獨特的經驗也培養了我們的關係和溝通。現在,我們不時聊天,都會提到這些難忘的回憶。我們學會: (兒子)奔跑在人生前半段最美的不是夢想,而是和你一起追夢的人; (父親)漫步在人生後半段最美的不是經歷,而是和你一起回憶的人。 給我兒子的信:   當我說我是你父親時,我並不是在叫嚷著「我是無可指責的」 而是在低聲的說「我曾經迷失過」,回望是你在幫助我學習如何做一個父親   當我說我是你父親時,我並不是覺得比你高一等 而是了解我曾經蹣跚而行,你我都需要一位生命中的嚮導   當我說我是你父親時,我並不是在顯露自己的強 而是在體會自己的軟弱,並禱告尋求繼續前行的力量   當我說我是你父親時,我並不是在吹噓我的成功 而是承認我曾失敗,並且感謝你接受我是誰  ...

    View More
  • 以誠會友 – 活現生命規劃禱告系列 (6)

      我喜歡旅遊,但從不只是為了觀光,因此總覺得參加旅行團,並非自己的首選;甚至不斷尋找新的旅遊點,也未必是我最想做的事。遇上喜歡的地方,有時我會想一去再去,嘗試尋回那地曾經觸動我心靈的感覺,也體會那地每次帶給我新發現的驚喜。偶然翻看所拍的照片、或是在扎記裡所寫下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也足以令我百般回味。 人和地都一樣,有些人雖然只是在生命中擦身而過,卻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生命的啟發;而與有些人的相遇,則每次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學習、不同的內心感動。當然,亦存在一些人,接觸過後,就盡量希望保持距離。不管怎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關係,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原素。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相處,只要過程中真誠看待和面對,都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成長。遇上能夠產生共鳴的心靈朋友,許多內心的聲音和感動,都可以得到開通和肯定﹔相反,遇到不快的相處經歷,從檢視個人的情緒反應,對自己往往也有新的發現和了解。例如當我發現身邊的人對我諸多要求時,從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就顯出了我怕被約束、愛自由的性格。若能在關係中對別人真誠,總有機會能遇到推心置腹的心靈朋友。若能對自己坦誠,不勉強遷就,敢於在一些存在矛盾的關係中定立界線,不但可以保守自己的心免受傷害,亦能長遠保護雙方的關係。 在我的體會裡,真誠其中也包括學懂接受。「施」與「受」對於建立關係同樣重要,我們很容易覺得施比受更為有福,但往往忘記當我們學去接受時,其實可以令對方享受到能夠施與的福氣。真誠而不帶著期望回報的施與、或真誠存快樂感恩的心去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最能滋潤心靈的相交。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  人與人之間,若能真誠相待,定能造就互相感染、一起成長的境界。但願您我都能擁有這樣的朋友。   默想與禱告﹕ 1. 在我的生命裡,我擁有心靈朋友嗎? 有的話感恩,沒有的話求主賜與。 2. 與別人的相處中,我都能真誠待人嗎? 關係中有否存在任何恐懼或障礙? 3. 在關係中,我通常是施與的一方,或是接受的一方? 想想在「施」與「受」的動力中,我有否需要學習的地方? 求主幫助。   作者:馬王藹麗...

    View More
  • 父母心禱告系列 (五) – 為子女的人際關係禱告

      「耶穌是我的知心友,祂知道我心透,細心帶領我向天路走,祂牽扶著我手。」 我們在優美溫暖的歌聲中開始了我們七月份的禱告會。「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 我們按照神的形象被造,都是需要、也能夠建立關係的個體。不過在電子世界成長的孩子,較上一代忙碌、也更少與人面對面接觸,關係對很多年輕一代來說,都不一定是他們所看重的。同時這一代也因為對人對事期望過高而容易失落於關係的建立,變得十分孤單。但願透過禱告,我們的兒女都不會成為抽離自己的宅男宅女,能找到豐富他們人生的關係,更重要讓主耶穌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   默想 / 為自己禱告: • 我有知心的朋友嗎? 為你擁有寶貴的友誼和親情感恩 • 我會感到孤單嗎? 把自己孤單的感覺交給神 • 家人相處中有沒有困難、失望、傷害和恐懼的經歷? 把這些感受全交給神 • 求主幫助我清楚肯定祂是那位愛我到底、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

    View More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