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聆聽:父親和兒子一同閱讀的故事 -「同讀一本書」系列
曾否嘗試和你的青少年孩子一同閱讀?你是否發現孩子原來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甚至和你的大不相同?和孩子一同閱讀時,對於你和孩子的關係有甚麼俾益,或是經歷到甚麼挑戰? 程國儀牧師從兒子初中時就已和他一同閱讀,但彼此的關係建立其實更早已開始。起初程牧師留意到兒子下課回家,對他的提問只會簡短回應,但當兒子和媽媽相處時或就寢前,他會跟媽媽講述更多一天裡的事情。程牧師思考箇中原因,意識到自己應更多與兒子相處。程牧師記得成長中影響他最深的人,正是那些與他相處時間最多的,於是他決定要多花時間與兒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足球。 程牧師除了讓兒子參加本地一支足球隊外,自己在隊中也當上數年義工,藉着開車送兒子去練習和參加比賽的路上,他和兒子多了交談。他發現兒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單單跟從父親的見解,他留意到兒子在少年時期開始變得更獨立,對於不同議題、不同訊息,會嘗試分析,衡量好壞,歸結出自己的看法。儘管很多父母視之為反叛期,程牧師卻認為這是過渡到成年、學習自己做決定的必經階段,而父母在這階段更不宜說教。 程牧師知道兒子喜歡看書,就建議和兒子同讀一本書,然後在每星期六的早餐時間一起討論,每次一章。在這段時間,程牧師會盡量聆聽兒子的見解,也會在兒子不能認同作者的觀點時作出提問,並鼓勵兒子解釋他從作者那裡所學到的。 為了能間接教導兒子,程牧師在挑選讀物時,都會找自己能認同作者價值觀的書籍,那就避免了和兒子爭辯或産生磨擦。不過,他會鼓勵兒子與作者「辯論」,問他會怎樣與作者對話,甚至問他如果作者是他的老師或是權威人士時,他會怎樣應對。這些問題營造討論的氛圍,也讓程牧師有機會留意和聽取兒子的觀點。 此外,程牧師也特別注意不讓整個談話以爭拗作結。如果他不贊同兒子的觀點,他會簡單地說「這很有趣」、「讓我想想」或「就你的想法你會怎樣做?」在這種情況下,他鼓勵父母只要聽,不要急於回應,或因孩子所說的話過份緊張。父母只要保持鎮定,用些時間真正觀察孩子的行為,不難發現青年人很多時只是有一些想法,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尤其是如果他們和家人關係密切的話,大部分孩子一般都不會偏離父母的教導。 總而言之,程牧師認為和兒子一同讀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建立了彼此的友誼。兒子知道父親既不教條式也不使用強權,亦不會不可理喻,他也明白自己無論有甚麼想法,都可以和父親分享。程牧師希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做父母的能學習放手;不管孩子年紀多大,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如果父母願意稍為放手,學習聆聽,花些時間給予孩子一對一的關注,這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成熟,到他們長大成人時,將有足夠的準備作出明智的生活抉擇,也會願意和父母保持彼此尊重的關係。 作者: Elizabeth Hughes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系列感興趣: 從疫情和不同的社會、政治問題中,我們看見了社會和關係中的互不信任、分離甚至敵意。這是需要醫治和重新連結的時刻!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心連心:連結追求成長」系列。...
View More -
自家教育信心之旅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編: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網課的實行和活動的減少,父母在家兼任爸媽老師的需要明顯大增。有些家庭也乾脆轉為自家教學,除了減低孩子在校染疫的風險,也能避免孩子因疫情的限制而令學習受到障礙和虧損。自家教學可行嗎﹖有何苦與樂呢﹖願您從 Stephane 的分享可以得到啟發(註﹕Stephane 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已完成大學階段)。 我在1998年第一次從愛家福音電臺聽到有關自家教育的信息,但我對這另類的學習模式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不大可能實現。神卻奇妙地呼召我以自家教育來培育我的兩個兒子,成為一個全職媽媽老師。經過三年的掙扎、不斷的禱告靈修和讀經的印證下,在2002年憑著信,抓緊主的應許,踏上了自家教育的信心之旅。 自家教育是廿四小時近距離的接觸,母親是孩子模仿學習的首要對象,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品德和情緒上的成長。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他們知道父母是否言行一致,因此我必須常常自我警惕和鞭策。惹了孩子們的氣,我們會坦然承認過錯,向他們道歉,讓他們了解父母並非完美,主耶穌才是我們應該學效的對象。 在塑造孩子的屬靈品格上,其中重要一環是為孩子定立行為界線,讓他們清楚對錯。我們從小不允許孩子看R級的電影,和色情書刊,以免他們被一些不良的資訊和畫像所毒害。還記得老大十五歲時,他的朋友邀約他去看電影,當我們把他送到戲院門口,車子正要離開時,他卻追上來說:「不看了,是R級的。」那一刻我心裏充滿感恩,孩子能分辨好壞,不屈服於同儕壓力。所以聖經提醒作父母的:「我﹝神)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神的話帶著應許和能力,能幫助孩子抵抗不良的引誘和同儕的壓力,讓孩子們在神的話語上扎根,他們到老也不偏離。 在實踐家教時,不單在靈性品格上為孩子們立穩根基,還在生活上教導他們獨立自學。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孩子們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完成一天的課程,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例如我家老大喜歡研究電腦,他會自己尋找資料,解決程式上的難題。他對烹飪還頗具心得,閒來他跑進廚房一展身手,常常帶給我們無限驚喜。當他前往紐約讀大學時,日常三餐也難不到他了。孩子們能獨立發掘自己潛能,自我鑽研,這明顯都是自家教育的成果。 很多人會質疑自家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這也是我常被問及的話題。實際上我的兒子常有機會與教會內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一同學習,我們也參加了『家教互助團體』,每月至少有兩次與其他自家教育的家庭聚會或在公園裏聚餐,其餘課外活動也有助擴闊孩子們的社交圈子。正如詩篇127:1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神透過自家教育的旅程去操練我的信心,擴張我的屬靈視野,使我們一家學習更深經歷祂的信實。今天我們的孩子成為何等樣的人,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作者:Stephane Tran 原文刊登於《活現家庭雜誌》2012 五月第四期。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View More -
土生土長華人子女的成長與成熟(二)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上期文章提到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模範女兒Yanzie,如何面對父母的期望、美籍華裔的身份認同,以及高中生涯的挑戰。在訪問的第二部分,Yanzie將繼續談及她入讀大學之後的轉變,與父母關係的轉化,信仰如何幫助她成長與面對困難。最後寄語年輕人和父母如何互相體諒,建立和諧溫暖的關係。 家長大多渴望能推動自己的孩子追求上進,Yanzie卻強調最終能推動子女的人就只有子女本人。有些年輕人進入大學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些卻在中學階段已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父母很多時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某一部分,卻看不到在學校或與朋友相處的時候,孩子們的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Yanzie提到自己就是最佳明證,從小是乖乖女的她,總希望能滿足父母的期望,一來因為覺得要回報父母,二來她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身邊的需要,十分願意承擔。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自己的路,在一所民權中心工作,幫助低收入的亞裔和非裔群體,與當初父母對她入讀醫學院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她回想自己與父母最大的爭吵,是在到訪波士頓之後不欲申請當地的名牌大學,父母對她非常失望,弄得互不理睬。最後父母放棄了爭辯,爸爸也終於想通。她覺得這正是她提到的自發動力,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時,就可以不顧一切去追尋:「我想要的,別人無法說服或把我改變!」這就是她當時面對自己前途的態度。 不過Yanzie覺得在大學第二年,她的反叛才真正開始。當時,她心裡充滿不安,對自己華裔的身份感到困惑,時常向父母提出質詢,但同時又渴望知道更多有關父母成長的背景。最終,父母對女兒的夢想妥協了,Yanzie也多了明白和體諒父母與自己的不同。現在她回想起那段日子,覺得實在很寶貴,彼此可以溝通和了解,心也拉近了。 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她從小就跟父母上教會,但真心相信是在大學期間。當時她開始研經,信仰便慢慢影響她的生命。她覺得信仰是她人生最大的支柱,主耶穌是變幻中唯一永遠不變的,祂告訴她自己是誰,教曉她如何關懷體恤別人,如何常存忍耐,如何支援弱勢社群,甚至如何超越自己自身的環境。選科和職業跟主耶穌影響她的價值觀有著莫大的關係。 最後Yanzie寄語青少年的父母,子女的成功與否不是他們的責任,不要對自己太苛責。現實是父母能做的就只有接納和愛,鼓勵兒女追尋自己的夢想,偶爾製造機會和給予他們空間就已足夠。最重要是不去吝嗇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普通人,更能明白和體恤父母的限制。Yanzie也寄語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父母的愛,他們並不是要阻撓孩子的生活,有時只是關心過度。她也鼓勵年輕人縱使很不願意,也盡量與父母溝通,其實這比想像中容易和愉快的。 從Yanzie身上,我們看到在一個外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仍會面對不同的掙扎和挑戰,特別是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女,更會在身份認同上遇到困擾。因著愛她的父母(縱使有限制)和信仰的支持,Yanzie終能在這些掙扎中成長和蛻變,。盼望父母愛孩子的同時,能學會放下,相信孩子,讓他們翱翔。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最新影音產品 – 三代情深 MP4...
View More -
經營親密關係的心態轉化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我常常問自己,哪些人與我有親密關係? 哪些人是我想建立親密關係的? 我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家人的關係是最親密。好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固然重要,但朋友的親密度隨著時間流轉、地域距離的分隔,是會改變的,只有家人,我的內心總有一個留給他們的位置,總存在一份不變的親密感。 我明白關係的維護是要經營的,要花上時間、花上精力,但有時努力了好像仍免不了有障礙、難受的時刻。透過「活現生命規劃課程」的學習,我體會在與孩子的關係上,自己需要一些心態的轉化和成長:讓對方看見自己的脆弱,能夠分享我的不足、內心的不安甚至負面情緒。 我的女兒已大學畢業並在外州工作,平常我們有很親密的母女關係,但當她跟我提到她所遇的難處或挑戰時,有時我會情不自禁的提供很多建議,到最後她會很氣餒,覺得我在說教,而我覺得自己的好心沒有被接受,也感到十分失望。現在遇到這種情形,我學會跟女兒道歉,承認我的同理心不夠,只顧解決問題,而沒有注意到她情感上的需要。我開始明白她需要的是聆聽與支持,並非要我提供答案。因此,除非她問我的意見,否則我會委婉地問她有甚麼想法,讓她自己解決事情,相信她有能力,而不是把她當作小孩子來指導。同時我也告訴她,要是我不小心再犯時,請她提醒我要停下來,而不是生氣、埋怨我在說教,這樣子我也不會覺得受挫、受傷或不被尊重。這麽一來,我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改善了很多。當我願意向女兒坦然承認我的不足和感受,我發覺彼此多了包容與體諒,內心更感親密。 作者:林靜美 編:不少人可能認爲在其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懦弱的表現,特別在子女面前更應保持尊嚴,以免不被尊重。在靜美姊妹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原來向對方坦誠表達自己的脆弱或分享自己的不足、不安或負面情緒時,其實可以把彼此關係拉得更近、更親密。哥林多後書12章9節説:「『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願你我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上即使有軟弱,都能在主的恩典中,經歷到基督轉化我們的能力,讓我們與所愛的人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乃「活現生命規劃」證書課程學員,文章內容是她在學習時的反思。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承蒙作者允許,載於本網站。)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View More -
同讀一本書:加強親子連結的平台 -「同讀一本書」系列
無可置疑,疫情影響了我們和家人朋友的關係;特別對於年輕一代,所受到的影響就更大,甚至叫他們難以掌握怎樣才可以在疫情下做到健康交往。在2021年,活現和RE:NEW就疫情如何影響美國華人教會的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發現疫情期間,青少年和父母因有更多時間一起待在家裡,彼此的距離也比以前拉近;但也有不少青少年和父母多了磨擦和爭拗因而不知所措。 對於渴望和青少年或成年子女有更深入溝通的父母,或是想和父母有更好關係的青少年,活現和RE:NEW希望能提供資源,幫助這些家庭花時間去了解彼此的觀點。很高興能跟大家介紹我們最新的部落格:「心連心:你讀,我也讀」 (Heart to Heart: U Read, I Read),藉此鼓勵父母和子女同讀一本書,然後討論彼此的想法和意見。 在這個新的部落格,有基督徒青少年事工領袖推介一些父母和青少年或成年子女能一起讀的書籍,提供一個平台讓雙方一起探討信仰和生命的議題,使大家的關係更密切。我們所介紹的書籍,將涵蓋不同年齡層子女的程度和需要,由初中到成年都有, 以配合不同家長的需求。我們也會有個人見證分享,讓大家看到如何藉着同讀一本書,體會和促成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 與子女建立關係,是不受年齡限制的;所以無論你的子女屬那一個年齡層,希望你們能因同讀一本書而有所裨益,並深入探討一些影響兩代人的議題。求主使用這個部落格,在你們和子女身上動工,在家庭中建立更親密的跨代關係。 作者:Elizabeth Hughes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
View More -
土生土長華人子女的成長與成熟(一)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在北美,華人父母眼中的所謂完美子女,相信不外乎擁有幾個條件:讀書成績理想、在家幫忙家務、在校活躍參與、與同輩相處融洽、對長輩恭敬有禮、做事盡責、愛護家人。當父母努力教養子女,栽培他們懂事優秀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俗稱ABC的土生土長華人子女怎樣看自己的身分認同、與父母的關係、在學校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Yanzie今年二十歲出頭,剛出來社會工作。她是第二代華裔移民,家裡排行最大,有兩妹一弟。她乖巧長進,相信是華人父母眼中的模範女兒。我們與Yanzie進行了一次訪談,了解她如何面對高中生涯,探討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又如何影響她的自我形象和情緒健康。 Yanzie形容自己性格內向,但在中學階段時,為了討好別人也偶爾表現主動。比她小一歲同校的妹妹性格剛好相反,外向活躍,皮膚白晢,擁有美人胚子,在校很受同學歡迎,在這樣的比較下,Yanzie內心產生了不安全感。雖然媽媽並沒有將姊妹二人的外貌作比較,更因Yanzie努力讀書、聽話乖巧特別疼她,但也同時為她增添不少壓力,令她不想辜負父母期望,特別是爸爸希望她入讀醫學院的願望。 Yanzie表示父母對她內心缺乏安全感完全不知情,覺得他們關心時沒有問對的問題,父母雖疼愛她,一般關心的只是她的學業、做了什麼、學了什麼,卻忽略她的感受,少有問「今天心情如何?你還可以嗎?」在家裡Yanzie感覺缺乏情緒上的支援。至於同輩方面,她表示中學生心智始終未夠成熟,能真正明白她的朋友寥寥無幾。她體會中學生涯中是會有孤單感的,每個中學生或多或少總有寂寞、沒人明白的時候。 當問到她對於個人身處的地理環境對自己的成長是否重要,她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對個人興趣發展、社交圈子、世界觀、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偏見等等都帶來影響,例如自己是居住於南加州的華裔,很容易給人印象是生於富裕家庭、勤奮、名列前茅等。在中學階段這影響尤其大,因為青少年較渴望被認同和接納,當中卻形成了無形的壓力。 回想自己的中學階段,Yanzie表示高競爭的學習環境阻礙了她個人成長和發展,她的朋輩都在爭取好成績、積極參與運動、音樂等活動,目的只為了爭取長春籐大學的入場券。她感覺沒有人在中學階段有時間空間去尋找自己,這樣的渴求好像並不存在。不過,也不是絕望的,因為這階段終會過去,而大學生活將截然不同。她對中學生的勉勵是不要認定目前所經歷的會帶進大學,因為當環境轉變,所有事情也不再一樣,大學生將有更多空間尋找和發展新的自己。她也鼓勵中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妨找父母傾訴,縱然他們未必一定明白理解,但嘗試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因父母都是想盡全力去了解和關心子女的。對於作為父母的,Yanzie認為懂得放手最為重要,逐漸讓青少年孩子自己作決定,只在孩子真的有需要時才出手幫忙,這樣可令他們覺得被尊重和被接納。 雖然Yanzie提到她入讀大學之後帶來正面的轉變,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下一期她會分享如何面對轉學系、父母期望和信仰的挑戰。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最新影音產品 – 三代情深 MP4...
View More -
當爸爸年老時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爸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 很盡責照顧家庭的經濟需要, 早出晚歸, 從不抱怨, 生活檢點, 是個不折不扣的好男人。可是由於他早出晚歸, 我們很少見面, 加上他不懂與我們溝通, 見面時只有批評和責駡, 因此我們做兒女的很享受他不在家的時間。 他回來, 我們都甚戰兢的, 或會選擇躲在房間裡 。自小我很羨慕別人有個慈父, 少年時寫日記大部份都是寫下對他的不滿,對他只想「推」, 不想「拉」。 直到我結婚那天, 我和丈夫在婚禮中致詞答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時, 我看見我爸在台下一面聽一面流淚,...
View More -
佳節人情温暖四大法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佳節是親朋好友歡聚的美好時光,但歡笑背後卻可隱藏著人心靈的不安和孤單,甚至成為人際關係容易受傷的時候。以下四方面的提醒,盼望可以增加佳節時人際間的温暖度﹕ 1. 數算自己可捐贈的東西 當佳節時,若沒有足夠的錢去花,內心難免產生缺乏和痛苦的感覺。這時最好把眼光轉移到家裏不再用的衣物和東西上,數點整理一下,寫下可以捐贈的人或機構,頓時你會發覺自己和親人已很富足,內心自然從苦變甜。然後再思想,你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2. 送有心思的禮物 大多數有意義的禮物都不必花費很多錢去買,只需要花點心思和創意,例如: . 將值得回憶的照片,放入新的相架中或加音樂處理成為影音短片﹔ . 把要感激對方的事或欣賞的話,詳細地寫在心意卡上或刻在物件上﹔ . 自己親手造的蛋糕或食物; . 如對方是實際的人,你可以送上自己服務的禮卷﹕如幫忙搬東西一次、肩膀按摩30分鐘等。 3. 不與別人比較...
View More -
禮物情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好幾年前活現機構要搬到新的辦公室。當時我和葉博士一起收拾她辦公室的物件,我留意到矮櫃上放著一束花,一束早已枯乾的花,泛黃的花瓣,褐色的葉子,東歪西倒地斜靠在牆邊,任何絲毫的震動都會令它支離破碎。我指著花問葉博士:「這花你還要嗎?」她思索了片刻,說:「留著吧!這是去年結婚紀念日我先生送我的,讓我帶回家做乾花擺設。 」 我對儀式感覺不強,也沒有刻意保留紀念品的習慣,總覺得事情過去了就讓它過去,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可是這事卻給我很深刻的印象。玫瑰花多麼的嬌豔,都會隨時間變得枯乾;婚禮如何的矚目,也會隨著歲月流逝而剩下一個又一個的紀念日。我猜想其中必定有數不清的歡笑與淚水、磨合與成長、承諾與抱歉,又夾雜著一些小誤會、小遺憾、小插曲、小幸福……這些瞬間和複雜的情感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反而會凝聚成點滴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回憶,而禮物的意義卻在於讓這些感情的片段重現我們眼前。 回憶若是房間,那禮物就打開房門的鑰匙。禮物可成為回憶和情感的實體,能觸摸、有溫度,幫助我們更好收藏生命的片段,玩味並更珍惜回憶裏面的人和事,品嚐五味雜陳的人生。禮物又如一面鏡子,教我們看見自己有多重視那一段回憶和那一份關係。 我們不一定需要倚靠贈送新的禮物來表達愛意,或許只需要告訴曾經送我們禮物的人我們有多珍惜他們的心意,這也是一種愛的回饋,向對方訴說:「你的愛在我的回憶裏,持續盛放。」 作者:胡嘉林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活現生命規劃課程」。...
View More -
愛的言語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感恩節將到,又是安排感恩節活動或聚餐的時候,這兩年因著疫情,感恩節的氣氛確實遜色不少,至少外遊計劃或大型聚會可免則免。不過感恩節的意義在於向愛的人表達謝意,做什麼並不重要。 表達感恩之情的方法很多,不同人希望收到的禮物也不一樣,有些人簡單如一句窩心的說話便已足夠。多年前在一個講座上,學會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不同愛的言語。愛的言語就是一個人喜歡被愛的方式,有人喜歡收禮物;有人喜歡聽讚美詞;有人喜歡多陪伴;有人喜歡多擁抱;有人喜歡被服侍。 當時上完課,才毅然發現大女兒的愛語是「禮物」,無論什麼環境、情況,總喜歡收禮物,大小不拘,小禮物總讓能她樂上半天。至於大兒子,我猜他愛得到「肯定的說話」,如稱讚得宜,他會很有動力完成該做的事。小女兒當時太小,還未懂說話,別人抱她,她就非常滿足,總覺得她愛「親密的接觸」。現在她已九歲,仍然喜歡親親抱抱,可說是三歲定八十。 至於我,還以為自己喜歡甜言蜜語,愛語會是別人說話上的肯定,但其實我也喜歡另一半的陪伴。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忙亂時若有伴侶在旁,就能滿足、安全。我喜歡冒險,很喜歡品嚐新食物、嘗試新玩意、學習新知識,卻害怕獨自面對,刺激中常帶點驚恐,有人陪伴會感覺安全和踏實。 感謝主耶穌常在我心裡,成為永遠陪伴我這膽怯人的心靈朋友。主耶穌說過:「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 我有主,但也不能忽略自身對愛語的需要。 我們每人期待愛語都不同,家中的小孩、伴侶、父母各人的需要也不一樣,只要對症下藥,必能增進彼此關係,增添不少溫馨樂趣!就在這個感恩節發掘身邊人愛的言語,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謝意,相信他們更能深刻感受你的愛和感恩! 此刻,你體會自己的愛語又是什麼?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View More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