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文化宣教、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部落格

  • 學習愛的功課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編:粉色的康乃馨、金色的忘憂草、亮麗的鬱金香.....獻給母親的花束盛載著我們心中的千言萬語:有溫馨的祝福、有淡淡的遺憾、也有熱切的盼望。最終,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愛的功課。 我是一個很重關係、也很看重家庭的人,總盼望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與家人的關係是親密溫暖的的。在我的生命中,有一個關係是我一直盼望能夠修補,能夠走向親密的。這就是我和媽媽的關係。 我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外婆和藹可親,是我一直倚賴的人。媽媽一直忙於工作,加上她是一個強勢的母親,讓我覺得難以接近。那時候我覺得我和媽媽從裏到外都不相似。她永遠不理解我爲什麽流淚,我也無法瞭解到她内心的思想感受。她的身體很好,從不生病。而我的身體比較弱,經常感冒,每當我生病的時候,我非但找不到可以撒嬌的肩膀,得著安慰,反而會聽到讓我難受傷心的話,「我都不明白你爲啥會感冒的。」這就是我的媽媽,一個和我完全個性不同的人,但神卻讓我們成爲母女,讓我們在彼此的推與拉當中去學習愛的功課,很不容易,我努力過,仍在努力。 結婚後,我終於有了一個真正可以交心的人,令我覺得很幸福。之後,我們移民,我信了耶穌。因著主耶穌的愛,我可以放下以往的沉重的心事。我開始嘗試瞭解媽媽,原來她也是一個渴望被愛的人。她很少去窺探自己的内心,以致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麽。她付出勞力,服務家人,以爲這就是愛了。可是,她卻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是媽媽肯定的言語,精心陪伴我們的時刻。她很少鼓勵我們兩姐妹,她所持的原則是「不批評就是表揚了」,正因爲這樣,我覺得無論自己多麽努力,在別人看來已經很不錯的我,依然心裏憂愁,認爲永遠也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我很少大聲的笑,從來不會開懷大笑。在我成長的歲月,我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活的。 在活現生命規劃課程有關「珍惜關係」的學習中,我意識到:原來我和媽媽關係中的矛盾,是因爲我們愛的語言對不上。我傷心時,盼望的是一個給我擁抱,說一句鼓勵肯定的話語,一個願意抽出時間,聽我分享的媽媽。而媽媽,卻是一個只專注付出勞力,為家人做飯、洗衣的人。因著這樣的差異,我在痛苦時得不到安慰,而得不到安慰的心會漸漸變得苦毒,開始自我防禦,說出讓她傷心的話。這樣,我們彼此把對方推開,越走越遠。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媽媽能與主相遇,有主的生命,那麼關係將會不再一樣。我相信,如果她有主和主的安慰在心中,我所進不去她的内心,主能進去,撫平她的痛苦。求主也繼續更新我,讓我從受害者的心態中走出來,以致我有能力以一顆願意的心去擁抱我們的不同,而不是彼此傷害。同時要學習在這不同當中,尋找溝通的出路,不再堅持自己的「道理」,乃是為著他人的好處甘心放下自己。 後記:在我寫這篇文章大約半年後,我媽媽接受了水禮,歸入了主的名下,這是主的恩典。 編:這位姊妹道出許多人的心聲:無論年紀多大,我們都像孩子一樣渴望與媽媽親近。上一代的媽媽們飽嘗艱辛的日子,不懂得表達愛的需要,而我們這一代人更敏感、更渴望感情的連結。感謝主,這一切在主耶穌基督裡都是新的了!很高興看到她的媽媽受洗,母女兩個人同心愛主、彼此相愛。 作者: 佚名 (作者乃「活現生命規劃」證書課程學員,文章內容是她在學習時的反思。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承蒙作者允許,載於本網站。)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查看更多
  • 學習聆聽:父親和兒子一同閱讀的故事 -「同讀一本書」系列

      曾否嘗試和你的青少年孩子一同閱讀?你是否發現孩子原來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甚至和你的大不相同?和孩子一同閱讀時,對於你和孩子的關係有甚麼俾益,或是經歷到甚麼挑戰? 程國儀牧師從兒子初中時就已和他一同閱讀,但彼此的關係建立其實更早已開始。起初程牧師留意到兒子下課回家,對他的提問只會簡短回應,但當兒子和媽媽相處時或就寢前,他會跟媽媽講述更多一天裡的事情。程牧師思考箇中原因,意識到自己應更多與兒子相處。程牧師記得成長中影響他最深的人,正是那些與他相處時間最多的,於是他決定要多花時間與兒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足球。 程牧師除了讓兒子參加本地一支足球隊外,自己在隊中也當上數年義工,藉着開車送兒子去練習和參加比賽的路上,他和兒子多了交談。他發現兒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單單跟從父親的見解,他留意到兒子在少年時期開始變得更獨立,對於不同議題、不同訊息,會嘗試分析,衡量好壞,歸結出自己的看法。儘管很多父母視之為反叛期,程牧師卻認為這是過渡到成年、學習自己做決定的必經階段,而父母在這階段更不宜說教。 程牧師知道兒子喜歡看書,就建議和兒子同讀一本書,然後在每星期六的早餐時間一起討論,每次一章。在這段時間,程牧師會盡量聆聽兒子的見解,也會在兒子不能認同作者的觀點時作出提問,並鼓勵兒子解釋他從作者那裡所學到的。 為了能間接教導兒子,程牧師在挑選讀物時,都會找自己能認同作者價值觀的書籍,那就避免了和兒子爭辯或産生磨擦。不過,他會鼓勵兒子與作者「辯論」,問他會怎樣與作者對話,甚至問他如果作者是他的老師或是權威人士時,他會怎樣應對。這些問題營造討論的氛圍,也讓程牧師有機會留意和聽取兒子的觀點。 此外,程牧師也特別注意不讓整個談話以爭拗作結。如果他不贊同兒子的觀點,他會簡單地說「這很有趣」、「讓我想想」或「就你的想法你會怎樣做?」在這種情況下,他鼓勵父母只要聽,不要急於回應,或因孩子所說的話過份緊張。父母只要保持鎮定,用些時間真正觀察孩子的行為,不難發現青年人很多時只是有一些想法,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尤其是如果他們和家人關係密切的話,大部分孩子一般都不會偏離父母的教導。 總而言之,程牧師認為和兒子一同讀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建立了彼此的友誼。兒子知道父親既不教條式也不使用強權,亦不會不可理喻,他也明白自己無論有甚麼想法,都可以和父親分享。程牧師希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做父母的能學習放手;不管孩子年紀多大,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如果父母願意稍為放手,學習聆聽,花些時間給予孩子一對一的關注,這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成熟,到他們長大成人時,將有足夠的準備作出明智的生活抉擇,也會願意和父母保持彼此尊重的關係。 作者: Elizabeth Hughes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系列感興趣: 從疫情和不同的社會、政治問題中,我們看見了社會和關係中的互不信任、分離甚至敵意。這是需要醫治和重新連結的時刻!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心連心:連結追求成長」系列。...

    查看更多
  • 自家教育信心之旅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編: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網課的實行和活動的減少,父母在家兼任爸媽老師的需要明顯大增。有些家庭也乾脆轉為自家教學,除了減低孩子在校染疫的風險,也能避免孩子因疫情的限制而令學習受到障礙和虧損。自家教學可行嗎﹖有何苦與樂呢﹖願您從 Stephane 的分享可以得到啟發(註﹕Stephane 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已完成大學階段)。 我在1998年第一次從愛家福音電臺聽到有關自家教育的信息,但我對這另類的學習模式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不大可能實現。神卻奇妙地呼召我以自家教育來培育我的兩個兒子,成為一個全職媽媽老師。經過三年的掙扎、不斷的禱告靈修和讀經的印證下,在2002年憑著信,抓緊主的應許,踏上了自家教育的信心之旅。 自家教育是廿四小時近距離的接觸,母親是孩子模仿學習的首要對象,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品德和情緒上的成長。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他們知道父母是否言行一致,因此我必須常常自我警惕和鞭策。惹了孩子們的氣,我們會坦然承認過錯,向他們道歉,讓他們了解父母並非完美,主耶穌才是我們應該學效的對象。 在塑造孩子的屬靈品格上,其中重要一環是為孩子定立行為界線,讓他們清楚對錯。我們從小不允許孩子看R級的電影,和色情書刊,以免他們被一些不良的資訊和畫像所毒害。還記得老大十五歲時,他的朋友邀約他去看電影,當我們把他送到戲院門口,車子正要離開時,他卻追上來說:「不看了,是R級的。」那一刻我心裏充滿感恩,孩子能分辨好壞,不屈服於同儕壓力。所以聖經提醒作父母的:「我﹝神)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神的話帶著應許和能力,能幫助孩子抵抗不良的引誘和同儕的壓力,讓孩子們在神的話語上扎根,他們到老也不偏離。 在實踐家教時,不單在靈性品格上為孩子們立穩根基,還在生活上教導他們獨立自學。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孩子們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完成一天的課程,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例如我家老大喜歡研究電腦,他會自己尋找資料,解決程式上的難題。他對烹飪還頗具心得,閒來他跑進廚房一展身手,常常帶給我們無限驚喜。當他前往紐約讀大學時,日常三餐也難不到他了。孩子們能獨立發掘自己潛能,自我鑽研,這明顯都是自家教育的成果。 很多人會質疑自家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這也是我常被問及的話題。實際上我的兒子常有機會與教會內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一同學習,我們也參加了『家教互助團體』,每月至少有兩次與其他自家教育的家庭聚會或在公園裏聚餐,其餘課外活動也有助擴闊孩子們的社交圈子。正如詩篇127:1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神透過自家教育的旅程去操練我的信心,擴張我的屬靈視野,使我們一家學習更深經歷祂的信實。今天我們的孩子成為何等樣的人,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作者:Stephane Tran 原文刊登於《活現家庭雜誌》2012 五月第四期。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查看更多
  • 土生土長華人子女的成長與成熟(二)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上期文章提到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模範女兒Yanzie,如何面對父母的期望、美籍華裔的身份認同,以及高中生涯的挑戰。在訪問的第二部分,Yanzie將繼續談及她入讀大學之後的轉變,與父母關係的轉化,信仰如何幫助她成長與面對困難。最後寄語年輕人和父母如何互相體諒,建立和諧溫暖的關係。 家長大多渴望能推動自己的孩子追求上進,Yanzie卻強調最終能推動子女的人就只有子女本人。有些年輕人進入大學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些卻在中學階段已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父母很多時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某一部分,卻看不到在學校或與朋友相處的時候,孩子們的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Yanzie提到自己就是最佳明證,從小是乖乖女的她,總希望能滿足父母的期望,一來因為覺得要回報父母,二來她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身邊的需要,十分願意承擔。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自己的路,在一所民權中心工作,幫助低收入的亞裔和非裔群體,與當初父母對她入讀醫學院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她回想自己與父母最大的爭吵,是在到訪波士頓之後不欲申請當地的名牌大學,父母對她非常失望,弄得互不理睬。最後父母放棄了爭辯,爸爸也終於想通。她覺得這正是她提到的自發動力,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時,就可以不顧一切去追尋:「我想要的,別人無法說服或把我改變!」這就是她當時面對自己前途的態度。 不過Yanzie覺得在大學第二年,她的反叛才真正開始。當時,她心裡充滿不安,對自己華裔的身份感到困惑,時常向父母提出質詢,但同時又渴望知道更多有關父母成長的背景。最終,父母對女兒的夢想妥協了,Yanzie也多了明白和體諒父母與自己的不同。現在她回想起那段日子,覺得實在很寶貴,彼此可以溝通和了解,心也拉近了。 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她從小就跟父母上教會,但真心相信是在大學期間。當時她開始研經,信仰便慢慢影響她的生命。她覺得信仰是她人生最大的支柱,主耶穌是變幻中唯一永遠不變的,祂告訴她自己是誰,教曉她如何關懷體恤別人,如何常存忍耐,如何支援弱勢社群,甚至如何超越自己自身的環境。選科和職業跟主耶穌影響她的價值觀有著莫大的關係。 最後Yanzie寄語青少年的父母,子女的成功與否不是他們的責任,不要對自己太苛責。現實是父母能做的就只有接納和愛,鼓勵兒女追尋自己的夢想,偶爾製造機會和給予他們空間就已足夠。最重要是不去吝嗇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普通人,更能明白和體恤父母的限制。Yanzie也寄語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父母的愛,他們並不是要阻撓孩子的生活,有時只是關心過度。她也鼓勵年輕人縱使很不願意,也盡量與父母溝通,其實這比想像中容易和愉快的。 從Yanzie身上,我們看到在一個外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仍會面對不同的掙扎和挑戰,特別是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女,更會在身份認同上遇到困擾。因著愛她的父母(縱使有限制)和信仰的支持,Yanzie終能在這些掙扎中成長和蛻變,。盼望父母愛孩子的同時,能學會放下,相信孩子,讓他們翱翔。 作者:葉陳婉華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最新影音產品 – 三代情深 MP4...

    查看更多
  • 經營親密關係的心態轉化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我常常問自己,哪些人與我有親密關係? 哪些人是我想建立親密關係的? 我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家人的關係是最親密。好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固然重要,但朋友的親密度隨著時間流轉、地域距離的分隔,是會改變的,只有家人,我的內心總有一個留給他們的位置,總存在一份不變的親密感。 我明白關係的維護是要經營的,要花上時間、花上精力,但有時努力了好像仍免不了有障礙、難受的時刻。透過「活現生命規劃課程」的學習,我體會在與孩子的關係上,自己需要一些心態的轉化和成長:讓對方看見自己的脆弱,能夠分享我的不足、內心的不安甚至負面情緒。 我的女兒已大學畢業並在外州工作,平常我們有很親密的母女關係,但當她跟我提到她所遇的難處或挑戰時,有時我會情不自禁的提供很多建議,到最後她會很氣餒,覺得我在說教,而我覺得自己的好心沒有被接受,也感到十分失望。現在遇到這種情形,我學會跟女兒道歉,承認我的同理心不夠,只顧解決問題,而沒有注意到她情感上的需要。我開始明白她需要的是聆聽與支持,並非要我提供答案。因此,除非她問我的意見,否則我會委婉地問她有甚麼想法,讓她自己解決事情,相信她有能力,而不是把她當作小孩子來指導。同時我也告訴她,要是我不小心再犯時,請她提醒我要停下來,而不是生氣、埋怨我在說教,這樣子我也不會覺得受挫、受傷或不被尊重。這麽一來,我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改善了很多。當我願意向女兒坦然承認我的不足和感受,我發覺彼此多了包容與體諒,內心更感親密。 作者:林靜美 編:不少人可能認爲在其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懦弱的表現,特別在子女面前更應保持尊嚴,以免不被尊重。在靜美姊妹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原來向對方坦誠表達自己的脆弱或分享自己的不足、不安或負面情緒時,其實可以把彼此關係拉得更近、更親密。哥林多後書12章9節説:「『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願你我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上即使有軟弱,都能在主的恩典中,經歷到基督轉化我們的能力,讓我們與所愛的人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乃「活現生命規劃」證書課程學員,文章內容是她在學習時的反思。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承蒙作者允許,載於本網站。)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