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鬱症問答 (一) : 抑鬱症的成因 -「心連心:愛社區」系列
葉顏瑋茵博士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近期公報有關2020年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大概有18.4%的成年人一生之中曾經有嚴重的抑鬱症,而婦女得抑鬱症的比率較男性的高。自2020年至今,由於疫情的影響,相信目前患抑鬱症的人數已超過這個百分比了。 為什麼會得抑鬱症?抑鬱症會遺傳的嗎? 抑鬱症與其他精神障礙相似,成因還沒法完全確定。一個人患上抑鬱症的原因,可以涉及多種因素,主要有生理上的差異、大腦化學的變化、激素的變化、遺傳、際遇和生活上的壓力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是導致人患上抑鬱症的原因。 按目前的研究所知,神經傳遞質(Neurotransmitters ), 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在大腦中失去平衡的時候,可能就會造成抑鬱的症狀;激素的變化也可能造成身體的不平衡,比如婦女在分娩之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或是由於甲狀腺的問題也會影響到身體、情緒的不穩;在遺傳上,若有血緣、親屬患上抑鬱症,個人得抑鬱症的患病率會提高;過度的生活壓力、重大的打擊和創傷也是抑鬱症的誘因,如親人去世、離婚、失戀、失業、財務問題、身體疾病等等。患者大部分有消極的思想,心中充滿了強烈的無助感、無能感,心靈長期在灰暗痛苦的掙扎當中。 此外,在人生階段的過渡時期遇上了很大的困難,就如升大學前功課壓力過大、進入大學之後的適應期、婦女產後、更年期、空巢期;面對家中的長期精神病患、或個人的長期創傷,如童年的心靈創傷、被性侵犯、遭長期家暴等等,這些都有可能誘發嚴重抑鬱症。另一種情況是多重精神病患,比如一個人過去受到創傷,創傷後的壓力症(PTSD)沒有完全復原,這個時候若加上更複雜的情況和困難,就會有產生抑鬱症的可能性。酗酒、吸毒人士習慣的背後可能也是抑鬱症的驅使,而不良的生活習慣又讓他們生活更加艱難、情緒更加沮喪,是一個惡性循環。 遺傳是患者得抑鬱症其中很有可能的一個因素,大概來說,如果家屬有抑鬱症的情況,五分之一的人會同樣患病。 「同卵雙胞胎」實驗研究表明:雙胞胎其中一個人有抑鬱症的話,另外一個人得抑鬱症的比率是46%。可見遺傳雖不一定構成關鍵性原因,卻確實會對抑鬱症產生重要的影響。 *此文章内容節錄自《聽見》基督教有聲出版社與葉顏瑋茵博士的專訪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請把握機會,報名參加2023「深刻我心」經文創意演繹比賽,分享上帝在您生命處境中安慰/鼓勵您的經文,藉以鼓勵其他人。 🌷支持活現事工:...
查看更多 -
第一屆活現「深刻我心」創意經文演繹比賽評獎回顧(評委Queenie Ho)
去年「活現」舉辦了第一屆「深刻我心」創意經文演繹比賽,我們請到了Queenie Ho作為我們的三位評委之一。Queenie是一名藝術總監,在酒店、高級時裝、美容、娛樂、婚禮、非營利組織等多個行業都有工作經驗。 Queenie表示自己很榮幸被邀請作為比賽評委,看到許多兄弟姐妹,用自己的屬靈恩賜以及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上帝在他們生活中的信實,她感到備受鼓舞。 Queenie在頒獎典禮的演講中說道:「幾千年來,創作美麗動人的藝術作品一直是基督教傳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創世記》中,我們了解上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是一位終極創造者, 祂在創造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喜悅。 因此,當《創世記》說 『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並且上帝喜歡創造時,這意味著創造力早就刻在我們的骨子裡。 創造和製造美麗的事物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通過藝術榮耀上帝的名,可以說是我們的使命。」 「評審過程中,我除了看作品的美感之外,還關注每位參賽者的創作背後,是如何被上帝的話語感動、有什麼獨特的異象在傳遞給我們。部分參賽作品展示了藝術家精湛的技藝,他們對經文的詮釋令人耳目一新,猶如清泉呈現給觀眾。一些參賽者所聽到或親身經歷的見證,如一杯好茶,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有些作品更進一步,不僅傳達了令人振奮的信息,更鼓勵其他人與上帝有更深的聯繫,就像是品嚐後留有餘香的美酒。」 「聖經是上帝有生命的話語。這些藝術家將他們從上面獲得的靈感詮釋出來,讓經文活化了。藝術可以蘊藏著豐富的表達。我們可以表達上帝是誰、我們在基督裡是誰,以及上帝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幫助了誰,但我們知道我們為誰而服侍,並祂會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 Queenie高度評價獲得全方位大獎的作品歌曲「你已勝過」。她認為這首敬拜歌曲旋律優美,歌詞寫得很好,音樂編排也很美妙。她最欣賞的是作者真實的敬拜之心,就像一個裝滿了神恩典的器皿,從器皿裡溢出來的,全是上帝美好的話、對人充滿啟發和鼓勵。 Queenie也鼓勵所有參賽者「不管是否得到獎項,都要繼續發揮創意!我們的藝術能夠以其他工作、技能甚至書籍知識都無法取代的方式去打動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一起以藝術去影響社區。」 作者:石曉霖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查看更多 -
從婚姻家庭問題看自己的盲點 –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存在一些盲點,而看不清自己或配偶的盲點,很容易構成婚姻關係的障礙。葉顏瑋茵博士的《如何通過婚姻家庭中的問題來看自己的盲點?》講座提到,當婚姻關係中出現矛盾、不和諧時,背後往往是由於雙方的盲點所造成。聽完了講座,我對婚姻家庭中面對個人的盲點有了以下的學習: 1. 早期創傷缺乏治療,會影響在關係中的價值觀和互動,甚至構成傷害關係的盲點 葉博士提到她外祖母和媽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媽媽是一個生意人,從中國移民到香港以後,一直拼命賺錢,因為要從金錢找到安全感,但在家裡,卻不懂得與孩子建立關係,對她自己的媽媽,也是充滿忿恨。外祖母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小時候被賣過給別的家庭,所以雖然只得媽媽一個女兒,都不懂得去疼她,覺得只有男孩才有價值。外祖母和媽媽各自在家庭中所受的創傷,影響了自己的價值觀,也直接塑造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人生中早期創傷若缺乏治療,容易產生盲點,增加矛盾或疏遠的婚姻家庭風險,嚴重者甚至可誘發心理疾病。 2. 面對創傷有助突破關係中的盲點 葉博士分享在她結婚的初期,與丈夫的關係充滿張力和糾結,回頭看,大家都各有自己的盲點。葉博士的盲點在於認為假如丈夫愛她,就一定能明白她的情緒和痛苦﹔而丈夫 Benny 自小就接受母親的教導,認為哭是不對的,所以他面對甚麼事情都只會笑,甚至覺得哭是對別人的一種情感操控。直至有一天,Benny 上完了一個有關內在醫治的課程,回家後突然大哭,原來他當時想起少年時自己的哥哥突然離世的場景,翻出了一直埋藏在心裡、因為長久壓抑而忘記的痛苦。這一次的哭,讓他意識到原來哭可以是因為悲傷,而不是操控,面對創傷幫助了他突破關係中的盲點,也改善了夫婦間的矛盾。 3. 終極出路﹕從神的角度去詮釋生命中的人和世界(林後5:17) 然而,要明白自己過去的創傷、看見自己盲點,一點也不容易。我們終極的出路乃在基督裡,讓聖靈引導我們看見自己與關係中的問題,扭轉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可以用神的角度去詮釋生命中的人和世界、從破壞關係的盲點中得到釋放。正如聖經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葉博士指出,盲點最可怕的地方是令人缺乏調適的能力,不懂得運用資源,看不見出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大都很愛講話,所以我從小就很懂得表達自己。這也成爲我婚姻中的一個盲點,覺得不說話,背後就是生氣、就是忿怒。所以假如丈夫不說話和回應,我會受傷難過、甚至沮喪。感恩上帝慢慢改變我,讓我看到有時不說話,可能只是因為個人情緒困擾,我不需要對號入座,要學習給對方一些空間,也給自己空間照顧自己的心靈。所謂盲點,往往是自己不自知的,很需要透過神的大能,醫治我們的創傷,也讓我們看見自己痛苦背後的原因,才能衝破造成我們婚姻家庭問題的盲點。 作者:馬王藹麗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查看更多 -
一幅震撼的畫作:植根於愛 – 「心連心:愛神」系列
這幅畫作是Anissa姊妹與女兒,去年給活現機構舉辦的「深刻我心」創意經文演繹比賽提交的參賽作品,看到畫中六張掛著溫柔笑容的臉孔,手執顏色奪目的小花,卻擠身於滿地泥濘的環境,面對周遭槍林彈雨的情勢。再看從上面而來的亮光,照著平靜安穩的身軀,那種強烈對比的震撼,帶來了不一樣的訊息:縱使在充滿敵對的環境,抓緊從上帝而來的溫柔、良善、喜樂、和平,才是真正致勝之道。 作品名稱: Rooted in Love 看著這幅畫作,好奇背後的故事,一問之下,原來這是真人真事的情景。作者於疫情期間在加拿大聲援和平表達意見的市民,卻遭到反對一方用暴力對峙。當時她與幾個不認識的人一起唸主禱文,也與大家分享以弗所書3:17-18,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縱使身陷囹圄,卻感到聖靈充滿,大大喜樂,看到神恩典豐富的臨在。這個經歷讓她深切體會到人與人、人與在位者之間的激烈爭戰,唯有仰望耶穌,靠著神的大愛,經歷聖靈的同在,才有真正的出路。 這段經歷過後,Anissa姊妹屬靈生命有著重大轉變,更影響了丈夫接受耶穌為救主。她盼望透過這幅與女兒合作的畫作,能讓更多人知道,縱使面對艱難、敵意,只要抓緊神的話語、應許和愛,終能得勝。 這是作者給畫作寫下的感想: 「過去兩年,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分裂。 很多人都感到靈命枯竭。當人互相爭鬥時,卻忽視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優先次序。 在 2022 年 2 月 18 日之前的一段日子裡,上帝通過以弗所書3:17-18與我說話: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
查看更多 -
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 -「心連心:愛神」系列
「…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使17:27-28 多半的日子, 我的禱告時間只是坐著等候神而並非甚麼奢侈的屬靈遭遇。我坐著沉思, 尋求祂要我做什麼事? 摸索祂要我做個甚麼人? 「神啊! 祢要的就是我所要的, 祢去的地方也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對主說。 神怎樣回應呢? 祂從沒有給我閃電般的靈感或是差派天使向我顯現。 雖然聖經中許多人有類此經歷, 我卻從來沒有因主的一個觸摸或一句話, 疾病就被奇蹟地治癒。 我卻在這些時刻打開聖經。有時我讀到的經節正是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但也有時候, 神的話又似乎遙不可及。我苦思所讀的到底有何重要? 求問神那些毫無關連的細節背後, 會有甚麼特殊的目的?...
查看更多
其他相關或熱門資源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