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文化宣教、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成癮 (上)– 「活現關心你」系列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網絡成癮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和居家令,導致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不論是父母或孩子都需借助屏幕和互聯網來完成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上班、上課、與他人聯繋甚至打發時間。同時,電子產品日新月異 — iPhone, iPad- – 推陳出新,速度之快,令人眼花撩亂。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少年,至少擁有其中一款、甚至多款電子產品。疫情下學校還沒有完全開放,學生們因此必須使用電腦來遙距學習。與此同時,在政府的「限聚令 」下,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和 TikTok 也成為人們的主要社交工具。當上網成爲大多數人的習慣和指定動作時,久而久之,上網很可能會成為一些人無法擺脫的心癮。

 

什麼是網癮?

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博士於1996年首次公開有關網絡成癮問題的研究報告。她把網癮界定為一種強迫性使用網絡的心理障礙。她更指出有關網癮的病理與病態賭徒的徵狀十分相似。網絡成癮者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對家庭、朋友、親密關係及工作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目前,DSM-5  (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 把網癮納入建議進行更多研究的範圍之內 (www.netaddiction.com)。

 

如何判斷你或你的孩子有否網絡成癮?

Kimberly Young博士建立了一套有關網癮診斷的問卷 (IADQ)。以下是釐定有否網上成癮的指標,徵狀若出現五項或以上,將被界定為網絡成癮者 (www.netaddiction.com):

 – 全副精神投放在網絡上 (念念不忘之前的網上活動和不斷期待再次登入)

– 需要越來越多的上網時間才得到滿足

– 無法控制或減少上網時間

– 縮減上網時間會帶來不安、情緒不穩和低落、以及容易暴燥

– 流連網絡經常比預期時間為長

– 危及重要關係、工作、學業及前途

– 就上網的問題向家人及治療師等說謊

– 利用網絡來逃避問題和發洩不愉快情緒

 

網癮形成的原因

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認為,生命本身不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渴望依附,渴望被他人接納。如果家庭中缺乏健康的交流,沒有正常的親子關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也無法意識到自己被關心和被接納,這樣,孩子就會選擇逃避,用網絡來尋求心靈的寄託。在網絡中,有人會欣賞他們、接受他們;他們可以不用自己真實的姓名,不需要扮演真實的自己,可隨心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久而久之,自然上網成癮。(以上資料來源於黃偉康博士講座《如何避免和克服青少年的網癮》6/11/2010)

根據臨床心理學哲學博士及婚姻家庭治療師葉顏瑋茵博士,網絡成癮者選擇短暫的滿足來代替真實的親密關係。這些成癮者若嘗試遠離網絡而失敗時,他們會有失控的感覺,結果,他們的自尊心低落,使他們更想逃避。這份無能的感覺將令他們原來成癮的行為更泥足深陷。

「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成癮」的下半部份,我們將探討網癮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如何預防網絡成癮。請密切期待!

作者:編輯部

本文改編自你有網癮嗎?《活現家庭雜誌》2010年10月第1期


活現是一個關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機構,幫助他們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融入每天的生活裡。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Copyright © 2023 Presence Quotient® 活現